疆心筑梦:农小林执旗赴山河——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赴新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1
七月的可克达拉市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一群来自江南水乡的青春脚步。7月5日至8月5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疆心筑梦‘镇’当时”实践团的“农小林”们跨越3000余公里,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与政务实习。“农小林”,融合“农林”专业属性与“青年小林”的亲切意象,既体现学院特色,又传递青春活力。这支以农林学子为主力的“农小林”队伍,以专业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边疆大地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绘就了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
出征:接过旗帜就是接过使命
7月5日的出征仪式上,学院团委书记乔小倩将绣有“疆心筑梦”字样的队旗郑重交到学生代表手中。“农小林们,希望你们的根扎在边疆的泥土里!”这句嘱托成为了实践团的精神坐标。44小时的火车行程中,农小林们反复研讨实践方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兵团历史、农业政策和民族风俗。一周集中实践加一月政务实习,这场跨越山河的约定,从接过队旗的瞬间,便成了农小林们青春里最厚重的注脚。
砺能:双轨模式淬炼青春本色?
实践团创新采用“1+1”政务跟岗与集中实践双轨模式,让农林智慧在边疆落地生根。每一名同学与基层干部结成对子,像种子落地般扎进第四师 61、63、64、66、67 团场的肌理里。他们参与党政机关日常管理,跟着网格员走村入户,把政策解读成老乡听得懂的家常;在田间地头记录作物生长,将专业术语转化为“何时浇水、咋防虫害”的实在建议。这种“专业引领+基层砺能”的双轨模式,让同学们既做了政策的“传声筒”,又当了农技的“服务员”——农林人的担当,就在这一笔一画、一步一印里,长成了边疆基层的一抹新绿。
融情:五育并举浇灌团结之花?
集中实践期间,团队以“红心筑梦”“青春竞彩”等五大主题活动为载体,架起文化交融的桥梁。
“红心筑梦”里,农小林们站在可克达拉市规划馆的沙盘前,听组织部廖强科长讲军垦人“一把锄头一支枪”的十年巨变。实践团成员孟令森说:“这哪是规划馆?是刻着‘奋斗’的教科书!” 转身,他们又在锦安、福安社区开起“农业强国”微团课,用动画演示无土栽培,教孩子们认五谷,把“农耕智慧”种进幼小的心田。
“青春竞彩”时,农小林们带着“抢收接力”“秧苗投壶”来了。大学生与孩子们组队,抱着仿真麦穗奔跑,往竹壶里投秧苗模型,笑声震得树叶沙沙响。“原来割麦子要弯腰,插秧得对准才行!”一个小男孩擦着汗喊,农小林们相视一笑——农事里的辛劳与智慧,早通过游戏钻进了心里。
“美美与共”中,十米长卷在花城社区铺开。农小林们和孩子们一起,用颜料画下雪山草原、稻田棉田,用红豆拼笑脸,用玉米籽摆星星。福安社区的手工课上,素白扇面开出了七彩花,粮食画里长出了“民族团结树”。指尖的温度混着颜料香,成了最动人的文化对话。
“匠心助农”时更热闹:少数民族老乡教农小林烤馕,面团在手里转成月亮;农小林们教大家做“丝路风韵”香囊,艾草与薰衣草的香缠在一起。奶茶沸腾的咕嘟声里,有人哼起了民谣,不知是谁先拉起了手——原来,心的距离,从没有3000公里那么远。
结果:边疆沃土结出实践硕果
当最后一缕晚霞掠过可克达拉的林带,农小林们的实践已结出沉甸甸的果实。这果实,是“疆心筑梦‘镇’当时”品牌的闪亮——农小林们用脚步证明,农林学子的青春,能在边疆扎根结果;是定制村干们的成长,跟岗锻炼让他们从“纸上谈兵”变成“基层能手”,回校后能把经验教给更多同学;更是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五育活动里发了芽,在朝夕相处中扎了根。
展望:青春接力永不止步?
晚霞中的可克达拉市,实践团队旗仍在风中飘扬。接下来,实践团成员将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启政务实习。正如带队教师戴鑫所言:“在农林人的字典里,服务从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代代相传的承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第四师的约定已写进未来:农小林们会一批接一批来,带着新的农技、新的热情,让青春的接力赛在边疆一直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