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业并举 铸魂立心
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改革显实效
发布时间:2025-05-21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1日12版
为充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德业并举、铸魂立心”的方针,通过“党建+移动思政+实践教学”“党史进课堂”等品牌活动,以思想塑造为主导,以物质支持为基础,以学业帮助为支撑,以心理辅导为助力,借助互联网技术,倾力培育优秀学子,传授其知识,树立其理想,疏导其心理,助力其成才。
德业并举开新貌
更新理念,彰显教育情怀。学院大力倡导“亦师亦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思政课教师主要承担“人生引导者、思想引领者、政策解读者、学业辅导者、心理疏导者、事业规划者、正能量传播者”等角色,提倡“爱生如子,待生如友;导其明路,催其奋进;德业并举,互帮互助”的教育理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所能帮助学生。
团队共担,教师积极引领。思政课教师通过课前、课中以及课后3个阶段,主动挖掘和发现优秀学子,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团队共担当、师生共成长”的方式进行培育与引导。
精心构思,重建育人方式。思政课教师主导建立了优秀毕业生QQ群与微信群,并吸收品德高尚、奋发有为的优秀毕业生加入,以思政课教师的“一对一”或“一对多”为主,以QQ群与微信群优秀毕业生的“一对一”或“多对一”为辅,形成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学生的立体、多维育人体系,构建了一个“有爱、有温暖,有梦、有追求”的“益师马院共同体”。
以史铸魂,倾心培育学生。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组成“党史进思政课”讲师团,在每节思政课讲授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学党史、讲党史、悟党史、践党史,深度开展沉浸式、情境式、体验式的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环境为辅,首重自立自强。以思政课教师思想引导、人格塑造、学业辅导以及心理疏导为主,以营造良好物质环境以辅,帮助学生自我“造血”,达到“自立、自强、至善、至美”之境界。
铸魂立心显实效
课堂为基,科学文化知识得以传承。首先,学院通过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收集各种文化育人资源,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实例、提取与教学相关的生活片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真实。其次,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把课堂交给学生,开展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再其次,学院采取了多维、全面的评价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学评价更加综合。
课外为辅,优秀校园文化深度涵育。首先,学院通过宣传标语、学校广播、课堂学习、课后实践、学生成果展示等方式,孕育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并使其丰富多彩。其次,学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学校历史、地方特色育人资源,相继推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活动。再其次,学院编写并出版了《益生爱读之——“五育”之美》校本教材,使之进思政课堂、进学生头脑,校本特色文化逐渐彰显。
实践为纽,思政教育效果显著增强。学院通过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移动思政”等红色实践研修活动,使学校的思政教育“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教师把思政课讲出了“党味”“鲜味”“回味”。思政课的“抬头率”、前排就座率、实效性大幅提升,红色基因进一步得到赓续,形成了热议红色家风、清廉有为、立德树人的新局面。
强化功能,思政工作方式创新转变。首先,借助学校搭建的各类活动平台,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其次,学院在精准对接帮扶、落实分层分类结对帮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心理障碍学生,充分发挥了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了学院结对帮扶的育人机制。实现了单纯“输血”型帮助向“输血与造血结合”型引导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
近两年,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红色校本课开创培根铸魂新局面”入选首批湖南省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案例三十佳,“德业并举、以史铸魂:思政课‘课程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获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案例二等奖;2名思政课教师获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思政课教师在权威媒体上发表理论文章13篇;获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9项;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获得省级奖项11项。被权威媒体关注和报道,呈现出以学校为圆心,由益阳逐步辐射到周边的良好局面。
(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易想和 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李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