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为先,重庆破解“校热企冷”困局
产教融合模式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向深度与广度拓展
发布时间:2025-05-21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2025年05月21日06版
随着产教融合全面深化,重庆产教融合模式不断丰富,已经发展到包括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产教融合型企业、现代产业学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多种模式。
“同学们,请打开编程终端,今天我们将以‘智能物流调度算法’为案例,拆解Python与C++的协同逻辑。”近日,在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的阶梯教室内,“AI智教授”悄然融入日常教学,以常态化的创新实践,构建起一幅人机共教、虚实共生的生动教育图景。
重庆职业教育以“提质领跑”为底色,构建起中高本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学生升学比例达到70%以上,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88%,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产业集群输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与企业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依然存在,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表现出学校积极性高、热心参与,而一些企业却持冷静观望的态度。受访专家认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重庆需要以“高位推动、补短提质、特色发展、改革创新”为笔墨,倾力描绘产教融合新画卷。
产教融合应以“产”为先
记者从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了解到,该校深耕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领域,相继发布“AI岗学通平台”“鸿蒙智能汽车感知实训平台”“鲲鹏心理健康驿站”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形成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网联等领域的“AI+”产品矩阵,在30余家企业产业化应用,实现“以研促教、以产哺学”新范式。
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全面深化,重庆产教融合模式不断丰富,已经发展到包括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产教融合型企业、现代产业学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多种模式。
“在产教融合方面,重庆还存在人才链与产业链匹配度待提升、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不足、资源整合与共享存在障碍等问题。”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理事长吴睫说,产教融合以“产”为先,企业因其能精准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提供实践资源与师资支持、推动创新及成果转化,是产教融合提质见效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吴睫认为,作为西部地区的教育重镇和全国工业重镇,重庆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在教育AI的“能力觉醒”浪潮中,重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产教融合激励政策,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加大对企业的激励力度。政府应出台更多针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等,降低企业参与成本,提高其积极性。
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产业在发展,对技能人才有新的需求,职业院校必须与时俱进。”重庆市璧山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陈国庆告诉记者,学校将企业最先进的生产场景,一比一“搬”到了实训中心里,让学生能够学到与时俱进的新技术,在就业时可以实现从“校门”到“厂门”的无缝衔接。
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巩书凯建议,重庆应大力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双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鼓励实体化运作职教集团。鼓励本土工业互联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设计符合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教学改革,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和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实施“双导师”特聘计划,支持企业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培训,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和企业实践制度。
据悉,除了先进的实训设备,重庆市璧山职业教育中心还通过“名师名匠”引培计划,实施“产业导师”特聘计划,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牵头青年骨干和兼职教师共同组建模块化、结构化学科教学团队,确保师资队伍视野始终聚焦行业最前沿,进而能够向学生传递行业新趋势、新模式、新技术、新应用。如今,学校现有270余名教师中,一大半是“双师型”教师。
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协同进步
4月17日,全国车路云一体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召开。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铭表示,共同体专注于智能驾驶、车路云协同等前沿技术领域,通过建立产教供需对接平台,旨在促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协同进步。
记者在重庆交通职业学院看到,学校通过构建“虚拟与现实交融、技术与人文共生”的教育新范式,不仅破解了传统职业教育“看不见、进不去、动不了、难再现”的四大痛点,还构建起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生态体系。让技术技能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字赋能中实现“适性成长”,成长为具有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产教融合是其本质特征,也是最大优势。”陈国庆说,学校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着力点,广泛调研了解辖区内产业结构、用工需求等,着力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辰致(重庆)制动系统有限公司等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产业人才培养签订了6个协议。
“完善产教融合,建立健全的体制机制尤为重要。”吴睫建议说,重庆需要完善质量评估机制,构建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质量评估制度,从而指导和促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建立产教融合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定期对产教融合政策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以确保政策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记者 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