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院 创新“四化”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发布时间:2024-08-03 浏览量: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不断深化“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重点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化”培养体制机制。

一是以多样化培养模式为路径,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蓝图。学校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课程-竞赛-项目”确立三阶递进拔尖创新培养理念,实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课程模块+个性发展课程模块”的新型模块式课程体系,进阶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针对遴选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实施“1+3+N”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1个多样化的产业学院平台,开展“订单班”“学徒制班”“卓越工匠班”等3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了项目制、技能大赛、科研反哺教学、1+X证书、“证赛创”三位一体、数字化创新设计、“工坊式”等N种补充形式的“教改实验班”,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的拔尖创新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成才空间和通道。以数控技术AHK-DMG为例,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围绕工匠精神,体现创新创业,立足专业、丰富课程、强化实践,为机械制造类基础好、素质高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实施国际合作、产教融合、岗课赛证“三位一体”的数控技术高端人才培养,以契合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中国智造急需的高层次数控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以个性化项目实践为依托,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卓越计划。注重拔尖创新学生“软技能”和“硬技能”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各类综合比赛,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软技能”;通过组织学生校级技能大赛、专项技能比拼等赛项,充分挖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特别是在竞赛比拼中拔高技能,为高素质拔高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学校着力打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省级以上高端共享科创平台,以真实项目为主线,实施“理论强化+实践应用+项目载体+实训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到不同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与工程实践,开展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突破了晶圆倒角机“卡脖子”技术,解决了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和标定难题,开发了高功率新型环保二冲程发动机,解决企业高端发动机依赖进口的瓶颈,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三是以专业化大师名师为领衔,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卓有成效。与3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研制并出版《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依托学校市级教师能力示范发展中心,重构“三层级四维度”“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体系。构建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分类管理和团队培育体制机制,创新“教学适应期-教学成长期-教学成熟期”的“三阶递进”教学名师或技能大师发展路径,形成“立体交互”式培育模式。依托“李雷汽车维修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谭大庆数控铣工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国家和省市级高水平平台,充分发挥学校高技能领军人才作用,打造了博士科技创新团队14个、专业实训团队32个。通过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涌现出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为代表的优秀学生群体,2023年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考察校友企业——广东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及一半以上高层领导是我校校友。

四是以特色化产业学院为载体,拓展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路径。紧密结合装备制造大类等专业特点及就业导向需求,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校企共建重庆仙桃谷软件学院、两江数字产业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10个,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校课程与企业认证互嵌共生、互动共长,共同构建“基础通用能力、岗位专门能力、个性化发展能力”三阶段纵向贯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例如,与长安等行业头部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成立“重工-长安汽车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化教学资源,聘请长安技术带头人、大师工作室专家牵头及约30名长安师资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3个专业,将90个长安岗位能力知识点融入课程、教材,完成共24门课程开发及交付。学校实践探索了“轮岗制”“项目制”“双导师制”“准员工制”等校企共育模式,学校已成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等企业在重庆地区人才录用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