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搭平台 重融入 建制度 激活科教融汇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4-03 浏览量:

一、建设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其中,科教融汇是一个创新性表述,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方向”,重在服务创新驱动战略,是职业教育面临的全新命题和挑战。

自“双高计划”建设以来,学校以科研平台搭建为载体、以科教互融互促为手段、以科研制度完善为保障,探寻科教融汇的有效路径。力求破解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内部普遍存在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严重;二是高水平科研平台相对缺乏,科研团队整体水平不够高。

经过五年的探索,学校有效地融合了科学研究资源与教育教学资源,初步显现出两大职能融合后的新能量和新动态。

二、建设举措

1.打造平台,培育高水平科研队伍

一是强基,夯实校级科研平台,建成校级“一中心三平台”,即成职-九三创享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协同创新攻关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形成“成果转化、技术熟化、项目孵化、商业催化”的全链条服务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二是立地,建好市级科研平台,新获批成都市社科联“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学校可自主发布市厅级科研项目,为学校“数字+”专业群的内涵发展及服务成都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提供了研究载体。三是引领,建强省级科研平台,获批省级“热电材料与器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学校原有的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为学校近年引进的博士、正高级教师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引领“四新”研究。

2.以研促教,激活科教育人新动能

一是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激活学生科研素养加快形成“科研引导教学,教学助推科研”的教学科研“一条链”协同创新之路。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研发,并在征得企业同意后,积极将科研成果开发成“真项目、真问题、真案例”的教学资源,直接运用于“课前任务发布——课中项目研讨——课后延展训练”教学全过程,成为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在助力教学基础上还能引导学生参加真实的技术服务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将科研创新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激活教师科研动力分批全覆盖选派教师到科研机构、高精尖企业挂职锻炼,“进企业、进项目、进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助推“1-100”的技术转化创新和“100-100万”的应用创新,有助于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熟悉科研范式、增强科研实力,全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也能一定程度吸引社会科研机构反哺教育教学,吸引企业等社会科研力量参与教育教学和教研,开展校企合作教材设计与编写,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

3.建章立制,破解教学科研两张皮

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科教融汇的关键要素。学校出台系列配套制度,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创设人人可科研的良好氛围。最重要的两项制度如下:

首先,制定职称评审科研成果认定细则。明确规定“主持并结题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累计到账”可以减少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要求;将“职务成果转化金额”明确纳入职称评审科研量化计分,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的热情。其次,修订科研奖励文件细则。规定横向科技服务可获到账经费总额的10%作为专项绩效奖励,明确将科研考核结果与薪酬制度挂钩,及时兑现,拉开档次,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结果反馈通道,改善绩效的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的情感承诺和工作满意度。

三、建设成效

一是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形成“教学引导科研、科研助推教学”的科技创新生态,丰富了科教融汇的实然样态,尤其在制度引领上提供了有效范式。“双高建设”以来相较之前5年,学校科研创新团队新增4倍,省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新增2倍,知识产权获批数量新增19倍。

二是教职工参与横向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新获授权知识产权1212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2023年横向科研项目数量较2019年增长40.6%,技术服务到款额增长71%。学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2021年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评估优秀”,为四川省高职院校唯一优秀基地。

三是应用推广效果显著。校内园区孵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承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300余项。同时大力推进以研促教,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企业成果进课堂272项,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等新形态教材20余本2022年6月,学校教师代表受邀参与第三届西部职业教育论坛,发表了教科研一体化主题演讲,反馈良好。

(作者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严光玉 陈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