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诗路寻访,启智润心

——思政小课堂联接社会大课堂的十年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3-12-1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扎根浙江区域文化土壤,依托浙江特色诗路文化,以“诗”为经,以“路”为纬,以寻访诗路故事“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活动建设为抓手,持续十年开展寻访诗路,将诗路文化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打造“四维课堂”,让小课堂连接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传播好中国精神、浙江精神。改革实践成果2022年在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荣获特色展示项目。 

一、背景意义

浙江诗路文化带是古代名士吟咏放歌之路,是历代层累而成的文化之路。高水平建设诗路文化带是全面展示浙江诗画山水、推进美丽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举措。当前,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形塑过程中被干扰、被渗透的因素复杂多变,教育领域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美育工作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与实效,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项目团队全体系全要素构建了美育多元载体,形成了“诗路行吟 美善之教”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美育品牌,专业教育也因此更具诗性、诗情和诗意。项目团队深深扎根于交通专业领域,融合浙江优秀地域文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自觉成为美丽浙江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二、主要做法

通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十年来共有一万多名学生接受了“诗路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搭建了以“诗路文化”为载体的多重美育平台,“四维课堂”协同育人彰显美育“诗情”,让扎根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美育工作充满“诗情”。

(一)建优“国学课堂”

项目团队以“诗路文化”寻访素材为内容,体系性设计“国学课堂”亲山亲水和亲文亲诗的意境场景,紧扣学校交通行业专业特性,用“行”字贯穿课堂始终,贴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结合教学实际,以“诗路文化”涵养和培育“德技并修的最美交通人”为主线,设计了通识篇为主、专业篇为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涵盖“立德、启智、健体、审美、勤劳”五大模块的教学内容,挖掘各大专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源头活水,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古航运、古桥梁、古木鸢、古驿站、古道、古车等专题化教学模块,帮助学生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厚植家国情怀,提升专业素质。

image.png

图 1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郝明金参观学校古桥设计作品

(二)融合“活动课堂”

以诗路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机制,强调的是学生参与和教师推动,实现活动增信。2014年以来,学校以构建美育体系为要求,把活动切入社团建设过程中,重点培育了国学社、主持与朗诵社、六通剧社、良渚文化与运河文化协会、莲苑戏剧社等10大学生骨干社团,其中多个社团被确定为省级优秀社团,连续10年以诗路文化为内容开展“华夏故事听我讲”、“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诗路上的校园茶博会”、“传统才艺大赛”等活动,年均参与人次达2000以上。

image.png

图 2 富阳纸伞省级非遗传承人吴荣奎为学生展示、讲解金奖作品

(三)深化“实践课堂”

厚植文化根基,在实践中体验“诗路文化”,培育实践课堂平台。2014年以来,项目团队连续十年组织学生开展“寻访诗路故事”暑期社会实践,深入挖掘地域诗路文化特色,积极参与浙江诗路带上的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助力共同富裕建设,推动学生从美育小课堂出发,联动专业课程体系,最终走向时代大课堂。团队连续6次获得浙江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得到光明日报、中国交通报、浙江新闻网、浙江教育报、交通旅游导报等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在校内外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育人成效。三、成果成效

三、成果成效

十年寻访诗路突出了“整合资源”和“创新形式”两大特点,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元素,融合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涵养美育“诗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作为公共必修课,近五年国学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位居全校课程前列。近几年,涌现了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个人王祺程、杭州青年说金牌宣讲员潘俊杰、全球汉服模特大赛华东赛区亚军汤恒宇等一大批诗路文化传播先行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一)课程改革

十年来近千名学生追寻诗路的点点滴滴,汇成美育工作的丰厚之壤。2022年在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诗路行吟 美善之教——以中华浙江诗路文化为依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荣获特色展示项目(为全国高职唯一入选项目)。坚持把“诗路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积极建设《阅读与朗诵》、《戏剧鉴赏》、《西湖文学与文化》等多门诗路文化精品选修课,将诗路文化专题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学生授课累计3万余人次,每年定期组织师生前往“丝路交通学院”、“海外鲁班学校”开设《诗路文化体验》课,授课海外学生累计达2万余人次,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地域文化的魅力;融入教育资源,参观地方诗路文化馆,引入线上诗路文化数字馆与诗路文化资源库,浏览下载量达20万人次,让课堂有了丰富的外延;融入专业建设,梳理诗路沿线古桥、古船、古车、古道等重要的交通行文化特色,引导学生追溯专业文化源头,《十年寻访路 悠悠古桥情——古桥寻访、传承保护之路》荣获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荐展示,《“寻根之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项目获中国交通职业素质教育精品项目二等奖,《工匠精神为依托 实践创新提发展——三千行动》荣获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素质教育精品项目一等奖,让学生感知工匠精神与专业魅力。

image.png

图 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赵晔为学生带来“良渚遗址发现80周年”精彩讲座

(二)学生成果

坚持把“诗路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连续10年组织带领“浙里最美”实践调研团、“双子文化”实践调研团“古道寻何处”实践调研团等多个队伍走遍浙江山山水水,进行新昌竹编、写意根雕、富阳纸伞等非遗技艺体验,让学生沉淀技能与身心修养;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依托诗路文化成果,在校内开展“诗路上的红旗”专题红色课堂,《走诗路、看共富——浙江诗路文化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路径的实践调研》荣获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铜奖,让学生感受浙山浙水,厚植家国情怀;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连续10年开展国学大讲堂100余期、华夏故事听我讲、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重要活动,8次荣获浙江省级中华经典诵读竞赛比赛一等奖、二等奖,6次荣获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百强团队”、“优秀团队”称号,让学生心灵与诗路交织;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以新媒体力量传播诗路文化,累计形成诗路文化短视频200余个,诗路文化抖音官方号播放、点赞量破10万人次,让学生感召时代的力量,自觉成为诗路文化传承者。

四、启发思考

(一)深化美育载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体系

充分挖掘诗路文化资源,完善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体系;创新文化精品活动,建立校内诗路文化普及基地,完善文化环境浸润体系;建立校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完善美育体系。“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体系运作顺畅,培养“最美交通人”的美育实效凸显。依托国学社、主持与朗诵社、六通剧社等学生社团,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开展“体验式”国学课堂,建设“三设三体”交互联动的教学模式,契合培养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二)打造美育平台,构建“诗路行吟”育人品牌影响力

充分利用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古桥馆”“国学综合实训馆”等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诗路文化及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足用好地方资源,加强与创业校友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发诗路文化创意产品,致力于将教学教育与工艺产业融为一体,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推动美育转化,构建课程教学与项目实践成果双线并行

抓住课程内容宽泛性与学生认知方式狭窄性这一主要矛盾,通过互动、调研等方法了解学生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认知记忆点衔接课程重点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迁移,并通过教学生活化、形象化,增强学生感知能力,从而扩大项目实践成果影响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相互推进。通过专题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手段+信息化技术支撑,打造通识篇与专业篇深度融合的国学课程。整理相关案例、图像、音视频等资源,建立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源库,成立国学课微课研究团队,建立微课教学资源库,争取获得省级以上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