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温希东 樊大跃 518055
内容提要:美国的社区学院在全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其使命多元,功能齐全,服务社区,服务学生,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之一。与中国高职教育相比,两者有共性的东西,更有不同之处。不同何在?哪些可以借鉴?作者在研究和近期访美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美国社区教育、中国高职教育、特点、思考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高中毕业生通往高等教育的立交枢纽,也是教给学生驰骋于现代社会运用性工具的教育平台。”[[1]]这样的学院有哪些办学特点,对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何启示,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美国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源自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威廉·哈颇(William Rainey Harper,1891–1906)1901年提出将大学分设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两个部分的设想,成型于二十世纪初叶,从而使“那些天生不适合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可以自然而不失脸面地终止学习” [[2]],此举也将副学士学位教育在美国付诸实践。当今,社区学院已经成为美国人引以自豪的、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那些在学术上、经济上或心理上未做好到大学学习准备的高中毕业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选拔其中的优秀者输送到大学高年级”。[[3]]
现如今,美国的社区学院按人口密度分布设立,几乎遍及全美各个社区,学制两年,主要提供副学士学位教育(含转学分和应用性副学士学位),归入高等教育管理,同时,与社区紧密配合,开设多种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开展基础文化补习,为学习工作技能,提升工作能力,更新职业素养的社区各界人士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和场所。据美国社区学院联合会(AACC)提供的数据,2008年,美国高等教育中46%的本科生从社区学院开始学业;全美共有社区学院1195所,占美国高等院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校生11500万,占美国高校在校生总数近一半,其中650万(57%)就读学分制课程,500万(43%)就读非学分课程。[[i]]
在管理架构上,美国人承袭了英国学术自由的理念,社区学院实行自治,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但完全建立在为社会、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这样的理念和责任之上。美国宪法把教育的公共管理权力直接赋予了州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实行高度分权。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介入一般只能通过提供助学贷款、划拨研究经费和教育专项经费等形式对各州和高等院校施加一些影响,其余基本上均不在它的管辖之内。相应地,美国各州政府设有适用于本地区特点的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符合各州自己实际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并为符合规定要求的学校配置资源和经费,决定社区学院的运行方式。州政府对社区学院按划分的学区进行经费和行政管理,学区教育机构的职责主要是中间衔接州政府和学校,处理经费分配,承担一些表层的管理监督工作。社区学院除了与州政府的经费划拨关系之外,还与所在社区具有同等重要的经费来源关系,法律规定的服务关系等。所以,社区学院以所在社区的发展需求为己任,在办学方向上最大限度地考虑所在社区的需求及建议。
从服务对象看,美国社区学院聚焦本州居民,主要服务中等教育后的各类人士。进入大学需要一定文化素质要求,但社区学院则不设门槛。来这里学习的学生需求各异,相互之间层次差异巨大。从类别上分,既有高中在校生(课程在高中学校进行),也有高中毕业生,既有企业员工,也有社区居民,既有白人,也有各种文化渊源的其他种族移民或后裔,更有各类残障人士,年龄跨度可从18岁起到70-80岁。学生因不同的背景和需求来这里求学,学院为他们敞开大门,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学课程。
集合这些特征,美国的社区学院从功能上,可以说是集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电大、函授站、培训机构和社区文化站等于一体的教育文化服务机构。它下联中学,上通大学,外联用人单位,不设门槛,发展路径多样,形成一个全方位服务社区的高中后教育立交集散枢纽,营造出一个满足“我要学”需求的教育环境。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点
1. 多元而特色鲜明的办学使命
办学使命(mission)是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的灵魂,也是认证机构审视社区学院是否合格的第一条标准。尽管各个社区学院因地各异,但相对而言,办学使命大致相仿,侧重略有不同而已,充分体现美国社区学院的基本属性。具体可归纳为: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植根于社区需求的良好学习场所,帮助学生成为富有生产能力,识字懂文,能够在多元社区中承担责任的有用之人。深入解析,可分作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开办转学分、副学士、生涯/技术证书课程以及基础文化课程,大力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和从业素养,促进就业,为他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据了解,美国开设的100个劳动力培训中心都设置在社区学院之中;第二,通过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帮助母语为非英语族群人士提高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美国社会的能力;第三,通过提供广泛而多样的学生服务和帮助,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学习,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第四,为本社区用人机构提供知识和职业技术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并保障其事业的良性发展。
与中国高职院校相比,美国社区学院的服务面更广,使命更加多元,目标就是为社区居民搭建起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平台,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以文化教育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2. 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决定办学特色。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理念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强调和重视可持续发展。人们以什么样的认识和态度对待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社会,决定着这个社会发展的方向。许多学院在这个问题上大力提倡并落实绿色发展之路,自建太阳能发电站,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完全自主供电;基建中采用各种绿色技术和环保材料,最大限度地减排节能;制定管理规定,为一车多人交通提供便利,鼓励使用混合动力汽车;……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理念及方法融入课程之中,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学院切实的措施,影响和教育前来学习的社区学员。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说,美国人把科学发展观中的理念运用并落实得非常到位。
强调和重视民主管理。州、学区和学院的教育管理层,都设立董事会,在一定的人群中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董事会成员,由他们推选各自层面的教育机构主要领导,由其组阁,开展工作。董事会行使监督和最终决策权,校长负责了解市场,瞻前发展,开拓与外界的良好关系,保持与董事会的报告制度,布置任务、检查评估。各个学院通过民主程序建立各种各样的议会、委员会,汇集不同人群的意见,参与学院的决策和运行。各个层面的各种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自下而上提出,逐级讨论通过。期间,列席制度和听证制度保证学院内外部相关人员的话语权。毋庸置疑,这样的管理模式建立在众多的会议之上,工作效率必然受到一定影响。这是它的不足。但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专断独行,保证民主科学决策,确保齐心协力,执行顺畅。
强调和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人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的素质成为决定社会如何发展的关键。社区学院始终把服务学生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然而,社区学院不设门槛,入校学生人各有志,各有所需,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社区学院投入重金和大量的人力资源做好服务(见下文第5点),成效非凡。
努力服务社区。这是社区学院的属性、办学使命和经费来源所决定的。社区学院由社区和州政府合力开办,理当服务社区,而且要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美国大多数的社区学院做到了这一点,并从中受益。
3.重实际、尽其能的专兼师资队伍管理
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由终身教授、讲师、培训师、助教等职位构成,但职位只在本校有效。从工作方式分,又可分作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的比例一般学院都在1:2左右。学院对于培养专职教师有严格的程序。一名教师要成为学院的终身教师,须具备一定的学历,并在工作中经过6年的审核期,接受各种测评;合格者方可得以聘任;否则,给1年的找工作期限自己另选出路。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美国社区学院非常实际,根据教学岗位的需要,兼顾工作经验加以聘用。一般而言,硕士学位以上的主要考虑之前是否拥有教学经历,学士学位者需要2年以上工作经历,副学士学位者则需要6年以上,即便是无学位者,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技术娴熟,也可受聘于社区学院,担任技能培训师。对于这支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管理,学院采取鼓励政策,由个人自主安排。薪水采取职级加服务年份并带有封顶的机制安排。鉴于使命和属性,社区学院对教师无科研要求。
4. 注重学生学习成果和实效的多元课程开发(以布特学院为例)
布特学院根据自己办学使命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开设7类课程,即全日制(基础文化、职业技术及转学分)课程、夜校课程、速成班课程、远距离学习课程、国外交换学习课程、合同教育(培训及能力开发)课程和社区普遍性兴趣课程。
课程中的基础文化课属于学科体系,一般由学院自主开发;转学分课程则需要接受转入大学的评审,以协议方式得到对方认可;职业技术类课程一般需要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开发,专业性很强的由学院根据国家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并接受相应行业专门机构的课程评审。在开发职业技术类课程时,主要的开发方法是DACUM。如此按门类以不同方式开发出来的课程,得到社会的承认,学院颁发的生涯/技术证书和学位证书可以直通人才市场,对接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
基础文化课程,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基础文化知识及学习技能的课程,在社区学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取得副学士学位的必修课程。在布特学院,这类课程由六类基础课程加四项技能构成。六类基础课程分自然科学类、社会和行为科学类、人文类、英语写作类、大众传播及分析思维类和自我整合及体育类,四项技能为英语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多元文化能力。
布特学院还自主开发有两门特色课程,给人印象深刻。一是软技能课程,其内容包括人与人之间互动,肢体语言、避免人际冲突、发问、团队合作等,共计16个学时;二是管理与公共关系课程,内容构成为态度价值观、沟通技巧、领导力、冲突管理、团队建设、多元文化,启发及实用挑战等,也是16学时。
从这些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社区学院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一定文化素养,掌握一技之长,懂得如何合作,可以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对于具备学习潜能,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则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使他们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高级人才。
5. 学分制和强大的学生服务队伍
美国社区学院采用学分制,为求学者营造了极度自由灵活的学习空间。原则上,18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外加学生若干自学学时折算1个学分。要获得副学士学位(含转学分资格),学生至少应该完成62个以上学分的学习。生涯/技术证书课程全部为职业技术类课程,一般需要30-60个学分。30个以上的普通教育课程学分是取得副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学分实行累计,一般不受年限影响,学生可以在任何想学或能学的时间来学院学习。
根据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美国社区学院也在逐步修订和完善自己的学分制,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以往学习经历的认可,并为这种学分认可设定了严格的测评和认证程序。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定位适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因人设计成才路径,社区学院都配备有强大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学业指导团队,帮助学生规划他们的未来。在布特学院,这个团队占到整个师资队伍中的四分之一(专兼职结合)。他们为学生提供从咨询、录取、测评服务到学业指导,生涯规划、课业辅导、就业帮助等全过程服务。既便如此,学院坚守教学质量标准,人人面前平等。还以布特学院为例,该校2008年注册学生22,000,60%的带着升本梦想而来,但只有30%最终实现了目标。原因是学生入校注册时,有50%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和70%的数学知识达不到学习大学课程要求的水准。即便如此,学校秉承办学使命,敞开大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6. 促进众人参与的高校动态评审机制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统一由自成一体的高校评审制度加以保证。该制度的核心是办学资质的评审和课程质量的评审。此项工作由非政府非盈利第三方评审机构在大学联盟的支持和帮助基础上,以自评和外评相结合,周期评审和平时报告及抽查相结合实现。
公立大学一般只接受经过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CHEA)(也为非政府组织)审核并注册的评审机构的评审。理事会下辖6个区域性高等院校评审机构和其他6个国家性评审机构以及47个专业课程评审机构。[[4]]
美国被划作六大评审区。6个区域性高校评审机构各自负责一个区域,一般不跨区作业,但结果相互认可。评审机构对高校的评审按周期安排,间隔3到10年不等,6年最为普遍。评审分三个阶段,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即办学机构的使命及办学效率,学生学习的课程及学生服务,资源和领导及管理(西部区域对学校资质认证的标准[[5]])。
第一阶段,学校或课程组根据评审标准进行内部自评,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撰写自评报告,并就检查中发现的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方案和时间表。这个工作过程,也是学校内部相关人员,包括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和社区人士,对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效率或课程质量进行的一次集中大讨论。通过讨论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建立共识,制定整改方案,为日后大家齐心协力,有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布特学院,全校教职工604人,其中专职教师180人,兼职教师424人,参加到撰写学院自评报告工作中的教职工人数就达120多人。学校自评报告需提前四个月提交给评审机构,由评审机构分派给评审专家手审阅。
第二阶段,评审专家进校评审。专家组在大学校长、研究人员、专业教师、企业代表、社区代表、各级政府代表等构成的专家库中随机选定组成。入校评审一般需要4-7天时间。专家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课堂和实训室,与师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座谈,了解情况,收集信息。
第三阶段,评审机构根据评审结果做出认证,或有条件认证或不予认证的决定。决定发布的同时,点明所发现的不足,列出整改要求。受评学院则须据此尽快制定整改计划,上报认证机构。在评审间隔期,学校需要定时向认证机构报告整改进展和取得的成效;认证机构也会不定期来学院检查整改落实的情况,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改进,外部监督,不断提高,保证质量的管理机制。
思考
中国高职教育与美国副学士教育的异同
美国副学士学位分转学分副学士学位和应用副学士学位,标准学制两年。前者属于学科体系,对接大学四年制课程,后者则属于高职教育体系,也称作高级生涯课程,对接劳动力市场和大学应用科学课程。中国高职大专文凭只与美国应用副学士学位同属一类,但很难对接大学应用科学课程,原因有课程衔接的问题,教育资源的问题,也有两类高校合作沟通的问题,更有人们传统意识中大学和高职的地位落差问题。
从学分和教学时数要求比较,中国高职三年制教育约需120个学分,也按18学时核算1学分(以深职院为例)。据此计算,中国高职三年课程量远高于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量。
从课程内容比较,美国应用副学士学位要求职业技能课程外加基础文化课程(见二、4)的学习。职业技能课程学习后获得生涯/技术证书(相当于一种就业资格证书),基础文化课程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后劲。中国高职院校也是相仿的要求,比如要求双证书;技能和实训课程针对职业资格证书,校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保证基础文化课程学分在30个以上。
再进一步分析,美国的基础文化课程属大类基础课程,跳出了专业学习的框框,例如自然科学类有农业科学、动物科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环境园艺学、食品及营养学、地理、地质、荣誉学位课程、自然资源、物理学、植物科学等;社会和行为科学类有法务管理、农业、人类学、商务、儿童发展及家庭关系、大众传播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荣誉层级课程、人文学、多文化研究、自然资源、政治科学、心理学等。相比较,中国高职的类似课程在校必修层面是全国统一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外语(绝大多数是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专业必修层面则与专业紧密对接,内容显得狭窄而有限。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基础文化课程的四项技能要求,它也是副学士学位课程必须达标的学习内容。英语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多元文化能力,每一项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与人交往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也是每个人未来发展潜能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我们且说尚不知此类基础技能课程水准的高低,但每一项都实实在在,作用不可低估。
在学习计划和学习管理方面,美国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安排。学生可以选取一个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学习需要掌握的技术或获取就业资格证书,或完成所有课程内容取得副学士学位,还可以中途换学其他专业或转入转学分课程。这在中国高职教育体系中都是无法做到的。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中国高职从教学年限、课程时数上高于美国社区学院,教授内容的水准也更加高深,即便如此,中国高职教育功能相对单一,学生发展路径狭窄,教学安排依旧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课程开发中学科体系色彩依然较重,所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不足也印证了基础课程安排还存在诸多偏颇。
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的实质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平民化、大众化和民主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作用于教育的产物。教育服务的直接和主体对象就是学生,学校的一切工作理应围绕服务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知书达理,懂得合作,理念先进,掌握技术的有用人才,就是对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最有效贡献,也是对办学成效的嘉奖。
美国的社区学院受使命指引,全力打造适合大众需求的教育平台,努力服务多元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水准主要体现在“广纳”、“平等”、“质量”和“服务”四个方面。“广纳”是指敞开大门,笑纳入门注册者。来者无论知识水平高低,经过测评,按程度入编。“平等”是指学生虽有贫富之分,来者皆收,富者缴费,贫者免费;不限肤色种族,缺什么,教什么;即便肢体残缺,学校也会创造条件,使其接受同等的教育。“质量”是要保证办学的质量符合州政府和社区的要求,授课的质量符合第三方评审机构和内部规章及课程大纲的要求,教学的内容要包括先进和最新的知识及技能,使学习者学之可用,用之有效。“服务”则指针对学生的全程服务,甚至包括经济资助和(学生的)幼儿看护等,而且要力争达到学生满意的水准。
如此地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需要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需要社会平等看待学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健全平等的社会制度,需要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需要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实现如此的目标,中国还任重而道远。
然而,无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水准有多高,学习的内外因主体和关系是不该也不会发生变化的,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内因,也是学习的受用者,自然承担对于学习成果的责任。学校营造的立交、灵活而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只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外因条件,促进他们学习成果的最大化。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要一味顺从学生。学校和教师必须分清教学双方的职责,坚守质量标准。学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需而异地选择不同的成才路径和层次,本身也是促进社会的竞争力,挖掘每个人潜能的有效之举。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质所在。中国总是关注院校毕业率等指标的举措在实践中无疑模糊了这种关系,即便说中国高职入学学生都经过高考筛选,但分数悬殊,入校者知识和能力水平尚达不到接受高等教育程度的学生还大有人在。我们需要向美国人学习,思考如何使那些天生不适合书本学习的学生也能够进入学校,“自然而不失脸面地”学习一种技能,终止学习,走入社会,以他们所能够具备的才能参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
实行学分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前提条件
学分制是美国社区学院构建服务学生灵活立交集散枢纽的重要前提之一。从其运行的条件和方式分析,要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校层面应该具备如下五个前提条件:1)成系统、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及标准和清晰的课程描述;2)人才需求的动态分析机制和学生需求的历时预测系统以及学校的响应机制;3)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多出口、多层次的教育证书体系;4)庞大有效的学生生涯指导及学习辅导队伍和相应的工作机制;5)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和自学及以往学习经历的认可机制(包括测试中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上文中有可攻玉之石。
[1] 美国社区学院联合会,“美国高等教育概况---留学美国大门敞开”(ppt),为“中国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第二批赴美培训团所作介绍资料,2009年10月。
[4] Judith S. Eaton, “An Overview of U.S. Accreditation, CHEA, Revised May 2009。
[5] ACCJC/WASC, Accreditation Reference Handbook, August 2009, P14-36.
Abstract: Community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USA forms a typical higher TVET in the world. Its mission covers several areas with its multi functions. It serves communities and students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driving powers 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s. Compared with higher TVET in China, they share several common points while having more diversities. Then what are these differences and what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China can learn from it? The authors list their understandings and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their recent field visit to the USA.
Key words: community college in USA, higher TVET in China, characters, conside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