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42)
摘要: 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了重要的作用, 也为其他国家的高职教育大众化做出了表率。通过分析、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特色和办学经验,重点从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两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社区学院 高职教育 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from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to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Jianmin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 Beijing 100042, 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ty College is subject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also makes an example in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sing their experience in running schools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ing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colleg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与19世纪的“土地赠与运动”被认为是美国教育史上两次伟大的革新,对美国的教育及其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社区学院是美国高职教育的主要办学机构,其中有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及独立设置的初级学院等不同的类型。作为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不断改革创新所形成的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典范,其办学经验对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美国现有社区学院1100余所,约1400个校区,每年有1000多万学生就读。社区学院代表着职业教育的主要角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职业教育职能、普通教育职能和大学转学教育职能,其办学宗旨是为其所在的地区提供教育方面的计划和服务,所开设的专业与本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较为密切,主要提供三种类型的课程:升学教育,学生毕业后以升入大学三年级继续深造为目的;生计教育,学生以职业培训获得证书、学成就业为目的;社区服务,包括成人教育和工商业的培训与再培训,以培养个人能力和兴趣为主,学生以更新知识,充实提高为目的。
美国社区学院由省政府领导,设有社区管理机构,采取院董事会领导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机制与美国的一般大学相同。社区学院是社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系在社区内的延伸,是社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社区成员享受终身教育的重要实体,在终身教育原则的指导下面向社区全体成员,被形容为“人人学院”。社区学院除教育对象广泛、学制灵活、课程设置丰富以外,在师资管理和校企合作方面还有以下特点和优势值得学习和借鉴:
1.有效的师资管理
(1)灵活的教师聘用制度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际知识和实际技能的教学,对师资的要求除按照州政府有关颁发教师证书的规定之外,还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除聘用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从事基础理论与其它基础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还大量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家以及处于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为本校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在协助社区学院成为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受益,学校依靠兼职教师获取大量人才需求信息,扩充授课内容,降低了办学成本;学生所学内容针对性强,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了学院教育的实践性。
(2)完善的教师培养方案
社区学院在对教师培养的目的十分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在对新教师进行培养上,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促使其成为学院教学的骨干力量是学院对新教师培养应达到的目标;(2)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培养其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并能胜任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教师培养应达到的基本目标;(3)对于具有较为深厚理论功底的专业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其理论知识的更新、增加其实践经验和能力是教师培养的根本。此外,为了能够留住现有教师、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来校任教,学院为教师提供了能促进他们自身专业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或各种学习活动;学院为了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办学宗旨和职责,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会为他们选择宏观的、事关学院发展的理念知识。
(3)多样的教师评价体系
社区学院教师评价的多样化包含方法多样化、标准多样化以及对结果处理的多样化。方法的多样化主要指的是社区学院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广泛使用了教师的自我评价、同事评价以及学生评价,并且它们在教师的工作评价中所占的比重也基本持平。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指的是学院在评价教师工作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结果处理的多样化主要指学院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时,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不同的课程水平、学习单元以及测试难易程度的不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和同期学生的横向比较,然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成熟、良好的校企合作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美国的校企合作帮助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既拥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掌握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校企合作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下列因素:
(1)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美国的许多州、社区和学校不断进行改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政府及时总结,并在政府层面上进行推广,如:“青年学徒制(Youth Apprenticeship)”、“校企契约(Business - Education Contracts)”等。1991年美国劳工部要求全国各级学校把三项基本素质与五种基本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并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把学生获取上述能力的情况记录在案,同时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把上述能力纳入自己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容。1994年克林顿政府通过的从学校到职场机会法案更是把美国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各州政府建立“从学校到职场机会”教育体系,同时联邦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用以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
(2)企业的积极参与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加入了校企合作的队伍,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提供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及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在吸引企业加入校企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员工对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发现并培养将来的优秀雇员,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量的企业都非常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并且很多已经和学校建立了非常长久的合作关系。
(3)学校的高度重视
学校通过在很多方面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赢得了社会包括企业的支持。通过与企业的联姻,能够对当地劳动力市场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整个人才培养方案, 能够跟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并满足企业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需求。为此,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4)双方对校企合作问题认识到位
在社区学院,学院董事会、基金董事会、企业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以及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企业和社区,他们为校企合作本身创造了先天条件。学校以及企业充分认识到,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多方位的,并不是捐钱讨钱的关系,校企双方要对学生负责,为培养企业适用人才共同努力,只有保证合作项目的质量,双方才能各取所需,从中受益。因此,双方从人员的配备、教学实践内容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技术技能鉴定标准的设立,以及项目评估标准的实施等方面密切配合,从而确保了合作项目的质量。
二.启示与借鉴
美国社区学院立足于为本地服务,有效实现了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整合。它有着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特点,因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尽管美国国情与我国国情不同,但深入探讨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对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1.社区学院对我国高职教育在师资管理方面的启示
(1)强调双师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往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概念,主要是立足高职院校自身,强调教师个人具有双师素质,但实践证明,通过培养、引进双师素质教师的办法往往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迁和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直接从生产一线聘请一大批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一道形成“双师结构”来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兼职教师能够紧密结合工作实践,将新内容、新方法、新工艺、新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架起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不仅可以缓解教师数量上的不足,优化原有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且有利于对现有的专职教师进行“双师型”改造。聘任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是高职院校适应专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高职院校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必须树立新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把兼职教师队伍放在与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
(2)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导致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无法对教师培养近期应达到什么目标、中期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长期的远景目标做出具体规划,所选内容重复、陈旧。为此,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目标的选择上,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和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学历等方面,对教师的培养做出近期阶段、中期阶段和长期阶段具体应达到的目标,并在每一阶段结束后进行评价、反思。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推广和改善。其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放权让学校在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制度的基础上,让学校自主选择教师培养的单位和机构,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机、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接受培训的教师需求,进而提高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最后,对教师的培养进行定期检查,并以此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的依据。
(3)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评价标准也显得不尽合理,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首先,采取多种方法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评价。如教师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避免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有失偏颇。其次,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注意评价指标的针对性、评价指标的现实性以及评价指标的适用性等。第三,对评价结果的慎重使用。对于教师各方面的评价结果,不应立即就对教师进行化等评级,应给予教师申辩的机会。在申辩的过程中,学校教师评价工作负责人应与以平等的态度,与教师一起共商讨评价结果,让教师真正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对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
2.对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启示
(1)各级政府应创建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
目前的就业环境中,企业实际上是处于买方市场,必然对校企合作不是十分主动;职业教育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导致很多企业认为会增加成本而不愿过多投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还缺乏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制度环境。有鉴于此,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双赢之举,一是可以帮助学校了解企业对员工所需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所教非所用的矛盾, 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招聘费用以及所聘用人员岗前培训的费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政府要建立配套的政策机制,对接受学生实习并支付实习报酬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杠杆调动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拨出专项基金,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与适当的财政补贴和其他形式的专项经费支持;加快立法工作,把学校和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固定下来,维护并保障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各自的合法权益,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2)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积极拓展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扩大服务,互相融合、资源共享,关注、面向中小企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用开放的思路和方法建设专业,向学校所服务的产业开放,向所服务的社会开放,把学校建成一个与产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平台,提供既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又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人。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评估模式、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及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争取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3)校企合作参与双方要确保校企合作项目的质量
我国的校企合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合作项目的质量。要保证项目质量,必须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尽早建立起全国性的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和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估体系。校企合作参与各方应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产学合作双方的联系与联络制度,包括信息有效沟通制度、感情联络制度,并对校企合作制度的执行情况考核、监督和评估。同时校企双方要紧密合作,相互理解:合作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征求企业意见,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要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员、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4)有关各方要在校企紧密合作中探索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企业有关各方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转变思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并逐渐弱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鼓励学校和企业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上与企业接轨,尽快解决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要求不符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应不断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借鉴他们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管理等方面加以借鉴,促进我国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Grobe,T. et al. SYNTHESIS OF EXIST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PARTNERSHIP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1993(10). (ED 362 994).
[2]Laanan, F. S .Community Colleges as Facilitators of School-to-Work.ERIC Clearinghouse for Community Colleges Los Angeles CA, 1995(3).(ED 383360).
[3]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 WHATWORK REQUIRES OF SCHOOLS. washington, DC: SCANS, U. S. Department of Labor,1991.(ED 332054)
[4]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历史的抉择[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刘存刚.美国校企合作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J].教育探索,2007
[6]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