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礼 陈文莉
关键词: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 思考
一、前言
2009年11月随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德国二团在德国培训考察一个月,我团穿越德国萨克森-安啥尔特、萨克森、拜恩(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北莱茵-威斯特法伦、柏林等六个州市,通过访问学校、企业、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等20个单位,听取各级学校领导、教授、职教界学者、官员、企业界经理、研究机构专家等报告,与他们开展交流与研讨,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有了深刻和清楚的认识。
二、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特点剖析
1、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比较完善的课程开发体制与机制。在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方面,以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培训条例》,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州教育质量与教学研究所制定的《教学大纲》,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资格的考核标准》为依据,根据各校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技术工人、大师傅、技术员、工程师等),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2005年后德国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针对性很强的“职业培训”课程模式向“通过行动来学习”和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职业培训”三段式模块化的课程模式转变。在访问多所技术应用大学的过程中,众多教授认为, “行动导向”是他们开发课程的基本理念。
2、课程开发的“问题树”分析法
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好企业调研。德国各州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是州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教育质量与教学研究所”开发的。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各专业的毕业生从业岗位工作实际情况调研。来自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和课程专家的各方代表进行长达数月的企业调研。调研内容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产品的生产与售后服务、生产上采用的技术工艺、生产产品的原材料、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与关键技术、毕业生从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如安全、环保、纪律等)和具体工作任务、企业相关的人事管理等。调研工作的实施途径采用“问题树”法,具体的调研表格设计需要经过多轮研讨并广泛征求意见。因此,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时间总计为一年半左右,就是完善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由于专家队伍既有代表性又有权威性,调研工作细且实,所以能保证课程开发的整体质量。
三、德国课程开发模式的借鉴与思考
1、我国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工作虽然也学习了德国的许多理念和方法,但总体而言课程开发的调研工作不够细实,调研工作停留在表面,理论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学校为主的开发队伍本身存在先天不足。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政策、企业的参与热情问题,专家队伍的组成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另一方面是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开发经验还不足。
2、课程开发调研方法
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应该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我们应该对现有专业进行新一轮的岗位调研。调研过程中尽可能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探索制度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调研的表格设计如下:
课程设置(开发)的调研表(一)
调研企业: 调研岗位:
调研时间: 调研人员:
现场工作过程记录(按时间顺序)
|
现场工作过程使用设备、工具、文具等和成果记录(按时间顺序)
|
能力分析
|
(可增加行)
|
(可增加行)
|
(可增加行)
|
|
|
|
|
|
|
调研方法如下:
① 三人为一组,三人独立记录。对同一岗位进行完整一天记录,
按周或月分三次重复记录(周/月初、中、末)。
② 每个专业安排三个组以上,分别在不同的企业或公司。
③ 调研周期每年安排一个月时间,调研结果可作为调整课程和教育科研的依据。
④ 按系或专业对每次调研进行整理记录,分析并提出专业能力变化和课程内容调整计划,经过论证对课程进行适度调整。每学期统计一次。
调研要求:
① 课程开发的基础,要求把工作做实。
② 调研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交通、安全、文具、预计调研对象使用设备、技术、材料。
③ 参加调研的人员都可以对基本能力进行分析。
④ 作为课程开发提炼核心能力与一般能力的重要依据。
3、课程开发分析法
课程设置(开发)的分析表(二)
调研岗位: 统计表一数量: 统计负责人:
岗位能力分析
|
与岗位职业有关的设备、工具、文具主要性能(按时间顺序)
|
掌握设备、工具、文具主要性能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素质
|
(可增加行)
|
(可增加行)
|
(可增加行)
|
|
|
|
|
|
|
分析要求:
① 学校专业带头人与企业人员2人以上共同对表一汇总分析。
② 同类岗位能力分析可以适度合并,按知识、技能、素质进行整合。
③ 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在表中注明。
④ 分析岗位设备、工具、文具、材料性能时可查阅相关手册、资料。
⑤ 分析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及达到掌握设备、工具、文具、材料性能所需要知识、技能、素质。
⑥ 专业带头人必须签字确认。
⑦ 为提炼出“学习领域”提供依据。
课程设置(开发)的分析表(三)
调查岗位: 专家签字:
岗位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规类合并
|
知识、技能、素质学习领域划分(按时间顺序)、考核内容(大纲)
|
学习领域课程确定、教材准备、实践条件准备
|
(可增加行)
|
(可增加行)
|
(可增加行)
|
|
|
|
|
|
|
分析要求:
① 依据核心能力对知识、技能、素质规类合并。
② 提出满足合并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学习领域主要内容。
③ 分析知识形成过程,提炼出知识体系、确定学习大纲。
④ 提出课程计划及课程开设条件要求。
⑤ 学校专业负责人与企业专家2人以上共同分析并签字。
课程开发第一步基本完成。
4、课程开发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2-3年到企业了解生产和工作条件→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不断调整职业教育课程→保证学生毕业就能操作→开发与更新课程工作不能停止﹑不断更新→管理者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课程开发。
(2)课程更新变化→充分注意面临环境的挑战﹑能源的利用开发﹑气候的变迁等。
(3)职业教育的课程就要提前开发→职业教育能够创设就业工作岗位→这是职业教育责任→更是教师的责任→也是管理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