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于英丽)
2009年11月26-27日,笔者很荣幸随行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一行34人亲临北京九华山庄示范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来自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和非示范校建设单位约1600多名代表,40余家企业代表,以及教育部、财政部等行政领导,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及近40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等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理念之创新、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组织之独特、形式之灵活、服务之精细、成果之丰富,使所有参会者为之骄傲,为之感动,为之震撼,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是一次对高职教育和高职人富有深远影响力的盛会,更重要的是为高职教育坚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道路提供了镇定剂和加速器。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建设经历了从学习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理念到借鉴国内先进示范校建设单位经验做法,发展到今天,我们形成了长职院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示范专业独有的示范点。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困惑与解惑的过程,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与创新的质疑,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日夜奋战的痛苦煎熬,终于,我们获得了,我们收获了。可是,当我们把成功的喜悦与人分享的同时,我们也暗暗告诉自己,前进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时时把握好高职教育的脉搏,不断思考,不断反思,我们会常常告诉自己,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在哪里,我们需要做什么?笔者结合本次盛会,对个人的“所思所悟”谈三点体会。
一.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示范校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说是重点,是因为示范校建设的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与辐射、实践条件建设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任何一项没有合作都是不符合示范校建设的要求;说是重点,是因为只有搭建好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才有落脚点,才能踏踏实实地落下来,不至于让人感觉虚无飘渺、纸上谈兵;说是重点,是因为只有搭建好这个平台,高职教育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即完成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说是难点,是因为校企合作不是单方面的事情,需要社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说是难点,是因为校企合作双方目的不同,各不相让,难以找到合作的突破口;说是难点,是因为在我们培养的学生和社会服务力量还达不到企业认同的时候,企业也就不愿意和我们合作,自然也就成了难题。于是,校企合作形成了院校所说的企业冷、学校热的问题。
通过本次大会,会议强烈的发出一种信号,校企合作应该从“以他方为中心”的出发点启航,考虑企业的需求,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而设计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顶岗实习等教育教学工作,这个理念其实也就是管理学上所讲的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更容易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通过观看本次顶岗实习案例观摩会和我们的校企合作经验来看,校企合作绝不是企业冷、学校热的问题,学校应该积极主动、想办法和企业合作,先想想学校能为企业做啥,绝不是先想企业能为学校做啥,学校教师应该先放下架子,尊重企业,寻找合作的突破口,试试看,第一次合作之后你会得到惊喜,其后更多带来的是企业的主动上门,当然,前提是我们的学生质量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做保障。
记得范唯处长在顶岗实习观摩会上所说,校企合作的难点是不是来自于高职院校自身,是不是高职院校职责上的缺失。反思这句话,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一句话,突破校企合作难点,应该犹如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没有任何借口。
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校企合作还需要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需要提高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为高职教育提势、造势,进而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真正构建高职教育办学的“开放大系统”。
二.系统设计,精细管理
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当我们还沉浸于某门课程是否获得了省级、国家级奖项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回答课程体系是否搭建合理及课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我们还沉浸于顶岗实习工作做得如何出色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回答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体系是什么的问题?当我们还沉浸于多少人次的师资培训和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回答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了上述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专业的系统设计在哪里?我们的精细管理在哪里?
示范校建设至今,我们应该明确,这是一个需要从经历追随到理性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从经历点线到系统设计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从经历粗浅到精细的过程。然而这种种理念在“会议课堂”中的渗透令每一个参会者感同身受。教研活动中参会者与专家的互动,对国际视野的挑剔,无时无处不体现“理性”两个字;从方案、材料发放、会议管理与组织、会议评价等一系列的会议安排,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顾京教授的说专业,尤其是市场调研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无时无处不体现“系统”两个字;各个板块会议内容的精心组织,整个会议的精细化管理,无时无处不体现“精细”两个字,会议的点点滴滴都能让参会者感受一种创新理念、一种系统设计、一种精细管理、一种浪漫情怀。
三.国际视野,力求发展
本次会议,主办方设计了“国际视野”模块,邀请了来自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的高职教育专家同与会者研讨交流,这个举动暗示我们,未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该走国际化道路,人才的质量应该适应国际化需求,这就需要专业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等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都将随之而改变。面对这样的变化,如果专业规划没有前瞻性,没有做好铺垫,很可能当“狼”来了的时候被狼吃掉,因此,一些与国际化接轨密切的企业对口专业更需要做好国际化办学的充分准备,切实寻找合作项目,尝试培养适合国际需求的专业人才。职业教育跟着市场走的办学思想告诉我们,高职教育要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引入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模式、引进相应的行业标准、形成高职的国际化品牌是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扛起改革的大旗,高职院校百舸争流、千帆竞渡,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教育的使命,让我们所有高职人为把培养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