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发布时间:2019-04-1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12日01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发布,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了新蓝图。

    教育现代化始终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贯主题和鲜明旗帜,已经成为凝聚全国各方面力量优先发展教育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动力,它不仅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而且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基础性意义。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教育发展的憧憬和决心,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确立了思想基础和战略方向。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目标,指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应对未来挑战、造福人民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即“九个坚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现代化的任务是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从基本实现到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则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全方位的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的战略部署,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大判断和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坚定决心。

    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转变;其次是所有地区、所有人群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尤其是落后地区、弱势群体教育水平的明显提高;再其次是各级各类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协调发展。

    党中央审时度势,超前布局,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无疑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与以往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相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时间跨度更长,重在目标导向、长期牵引。《实施方案》则聚焦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定位于行动计划和施工图,确保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成功地将长远规划与近期工作结合起来,将解决现实问题与迎接未来挑战结合起来,形成了长短结合、远近互动的新模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部署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要培养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要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知识文化素养方面,要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

    在体质、审美、劳动素养方面,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一整套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包括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建立以师资配备、生均拨款、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和办学条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健全国家教材制度,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完善教材编写、修订、审查、选用、退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等等。标准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的一体化措施,将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新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到新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在教育基础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以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教育规划纲要顺时应势提出了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立足实际、针对短板,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和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措施,将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进一步落实在关键环节上。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强调大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同时,强调了优化结构的重要性,反映了优化教育结构在教育改革的整个系统中的突出位置,强调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三者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结构是整体各部分的衔接和组合,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教育结构即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布局,有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等。从整体结构来看,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即使高层次教育也不是越多越好。高质量教育的理想境界是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要提供适合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有合适的教育结构,与社会发展需要、与人民群众的不同要求、与未来发展趋势相契合。结构优化依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教育供给更充分、更合理、更公平、更灵活、更有效。

    改革创新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也是改革开放的最早得益者。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突出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系统谋划教育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越来越进入深水区,越来越依赖于综合性改革、重点突破。

    为此,《实施方案》指出,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强调在如下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以推动教育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定高考改革方向,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加强终身学习法律法规建设,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深入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这些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内容,对整体提升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强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无疑将为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根本的制度性保证。

    (作者: 袁振国,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