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院院长张晓云:为服务“中国智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19-03-2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陕西教育新闻网

2019年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即将开始,陕西教育新闻网邀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晓云聊了聊学院的专业特色、招生政策和培养方案,以期让广大考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教育新闻网:请您谈谈扩大高职生源范围对高职发展意味着什么,有何意义?

张晓云: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指示。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占到我国新增产业大军的70%以上,成为了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贡献不可谓不大。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高职扩招100万,既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更是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是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指挥棒”。

陕西教育新闻网:在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方面,您作为一个职教人有什么建议?

张晓云:我认为,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好助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责任。

一是要积极推进优秀高职院校试办本科工作,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本科,健全现代职业教育接续培养体系,打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扩展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

二是要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全链条,坚持“德智体美劳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要贯彻落实“职教20条”,继续探索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实现学历证书和专业能力证书的衔接互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打开校门办高职,增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吸引力。

四是要优化职教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完善多元录取的职教招生制度,让更多优秀的、具备职业能力的人才走进高职校园。

陕西教育新闻网: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这个群体和应届高中生不一样,他们本来就有工作经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应如何更好的因材施教,请您谈谈自己的想法。

张晓云:这两年,应征入伍的大学生退役回校后,我们组建了“战旗”示范班,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让他们继续保持在部队的作风和习惯,也在全院师生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面对这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的群体,我认为,一方面要探索多元模式的人才培养途径。针对不同的生源类型,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以“能力+”的教学考核方式,通过学分积累、学分互认、学习成果认定转化等,线上线下协同、理论实践一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为包括这一群体在内的高职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继续走教育与培训并举的发展道路,面向行业企业、社会群体等,拓展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服务等功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陕西教育新闻网:在这个温暖的春天,陕西工院如何搭上这趟职教大发展的“春天的地铁”,请谈谈学院未来的发展与打算。

张晓云:作为国家优质、陕西一流高职院校,我认为陕西工院不仅要紧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抓住高职扩招、政策密集出台的有利时机,加速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站稳“陕西第一、全国领先”的位次;更有责任发挥好全国高职第一方阵的示范引领作用,着眼未来、先行先试、多出经验,为服务“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提供强而有力人才支撑。

具体来讲,陕西工院将以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立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打造支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职教实训基地,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水平;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需要,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水平,培育高水平教师队伍,打造“工匠之师”;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培养“能工巧匠”、孕育“大国工匠”,切实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