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地方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的责任担当


发布时间:2019-01-1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浙江省信息


2019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周末,浙江宁波天一广场。“太谢谢你们了,我这会儿正在天一广场看风景,你们简直就是我的阳光!”浙江宁波海曙区徐家漕社区卧床20多年的独居截瘫患者皇甫大伯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激动得给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康复保健协会志愿者指导老师打电话。几年前,该校志愿者们和皇甫大伯接对时,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到阳台上晒晒太阳。志愿者们接对后迅速建档评估、设计方案、开展训练。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他终于能坐起来了,不但实现了晒太阳的梦想,而且被社区义工们推到了宁波的会客厅天一广场……志愿者们说,这一切得益于该校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如何在教学教育改革中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如何扛起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我校依托历史积淀,发挥专业优势,对接区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需求和关键技术需求,创新发展‘政产学研用’体制机制,积极服务区域行业产业发展。”昨天,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任光圆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

具有94载办学历史的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勇于扛起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三对接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党委书记任光圆教授应邀出席海峡两岸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介绍经验,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填补国内高职院校该领域空白被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办公厅,学校专业建设典型案例入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2018年度报告》……

担起社会责任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的健康照护与服务已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然而,行业企业的能力水平无法满足政府和市场的要求。传统思想和择业观念影响,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大多以开设医药健康服务类专业为主,其专业结构无法有效支撑健康服务业发展。

2004年,该校开始招收高职学生。如果说,2004年开启高职教育之路是一种生存的选择;那么,从2010年开始,学校更加担当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是一种使命和自我超越、发展。

2010年,学校初步形成了为卫生行业、健康服务产业双领域培养人才的思路;2011年,确立了“培养高端技能型卫生技术和健康服务专门人才”的定位;2012年,向健康服务领域拓展得到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2013年,确定了培养学生“仁爱思想、健康理念、生命情怀、人际和谐”现代健康职业服务职业观和“产教融合、课岗融合、仁术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学校担任全国卫生行指委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健康管理专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在医药卫生大类中增加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的建议》等被教育部采纳,《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等被教育部推广,《“健康服务业相关专业建设的建议”专业咨询报告》等被全国卫生行指委采纳。牵头制定康复治疗技术等4个专业教学标准……

2016年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和人们对于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而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宁卫号”健康专列志愿服务启动仪式上,任光圆强调,“宁卫号”构建适应区域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需、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志愿服务体系,引领大学生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立足“本职岗”、投身“社会岗”的“建功新篇章”。一年来,“宁卫号”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孝心助老”志愿服务队获“宁波市志愿服务20周年突出贡献奖”,校友郑儿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校友陈君艳事迹被央视《讲述》播出,校友王玲超上榜“中国好人榜”。

培养健康服务人才

任光圆告诉记者,学校一直致力于“产教融合、课岗融合、仁术融合、选择多样、胜任岗位”的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走出了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组织教学和考核评价,建立了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学校将兼职教师纳入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专兼职教师实行“同聘用、同培养、同考核、同奖励”。从2012年开始,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及兼职教师赴香港参加职业教育能力提升集中培训。参加培训的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医生金梅说,“这种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学习体验,对提高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很直接的促进作用。”

2011年,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联盟,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2012年,率先成立了区域性卫生、健康行业指导委员会。2013年、2014年,先后牵头建立宁波家政学院、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两个产业学院,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学校立足健康服务业,各专业以岗位胜任力导向,根据岗位和职业发展要求,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模块保证职业岗位特质需求。新兴健康服务专业,校企联合,同步开发教学标准和岗位要求,构建了课岗融合的课程体系。2013年,召开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着力解决平台的搭建过于宽泛、专业方向的设置不尽科学合理、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岗位不完全匹配、文化基础课改革不够深入、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少等问题。

学校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将仁爱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了《基本救护技术》等5门校本课程,建立了“仁术融合”贯穿一、二、三课堂的培养方式。强化认识岗位、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段渐进式岗位体验式教学,培养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学生特质。学校建设51众创空间,公益创业团队陆续入驻。2016届毕业生黄竹青,毕业后创办了全省首个公益性的特殊儿童言语矫治服务中心。她说,“我一定会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帮助更多的言语障碍儿童,促进他们学会开口说话,迎来生命中的春天。”

学校将“仁爱思想、健康理念、生命情怀、人际和谐”的现代健康服务职业人品质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仁术融合“适应行业发展、面向学生选择、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专业就业相关度、职业稳定度居全省第一。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创办以来,学生年年100%就业。上海泰亿格康复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红省认为,该校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好,实践技能扎实。杭州禾欣康复中心2017年招聘了该校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8名同学,目前其中两位被机构提拔为分中心教学主任,年薪均在15万元以上。

“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荣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的2015届校友吴滨滨,“大学时代,母校使我从志愿者成长为社会工作者;母校见证了我的成长蜕变,是我人生途中的摆渡人。”

对接区域发展需求

“学校根据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形成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专业体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贾让成教授表示。

宁波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宁波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12年,且呈现出明显的速度快、程度深的趋势。市场对健康服务人才需求旺盛,而教育供给却问题突出:专业结构无法有效支撑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新兴健康服务业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双缺失”,相应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学校根据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专业体系,设置面向健康服务的35个专业和方向,进一步对接“健康社会、健康生活、健康环境、健康照护”全方位、“从出生到幼儿到成人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率先开设言语听觉康复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分获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

2017年,学校聚焦需求,与政府部门、高层次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的协同创新中心获批首批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7个获批协同创新中心中唯一关注健康养老的协同创新中心。贾让成介绍,“学校主动对接区域健康养老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建设基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评估咨询、试验推广“四位一体”的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到2020年,建成新型特色全国性健康养老智库、卫生发展和健康养老应用技术与标准协同创新基地。”

“经过8年探索,“三对接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向健康服务领域拓展的范式。”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首位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如此评价。目前,“三对接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市场机制下健康服务从业者职业素养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专业结构与区域健康服务业不契合的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不相符的问题,同时,将进一步探索全国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优势的新路径,积极承担当起为全面推进“健康宁波”“健康浙江”、献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