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黔东特色农牧技术专业群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8-11-2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以来,学院紧贴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创建了以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国家骨干专业为核心专业带动园艺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组成的农牧技术专业群。专业群内专业精准对接“生态畜牧业、生态茶叶、果蔬、食用菌、中药材和油茶”六大产业,在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缓解了黔东山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的现状。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构建了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和实施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开发了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校企联手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应用型人才,在服务地方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主要举措

1、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农业产业链岗位趋势变化的需要,通过对黔东生态畜牧业、绿色果蔬业、生态茶产业等农业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调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

2、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基础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为主线,紧贴贵州省山地现代农业中果蔬、食用菌、茶叶、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发展,设置了专业群通用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开发了《羊(贵州白山羊)生产与综合实训》《牛(思南黄牛)生产与综合实训》《梵净山食用菌生产技术》《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黔茶感官审评技术》等凸显本土化特征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3、开展订单办学,构建 “双主体育人”平台

一是政府订单。根据基层农业服务部门人才紧缺的情况,专业群内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已完成两届“政府订单生”培养,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完成一届“政府订单生”培养。培养的政府订单生在铜仁市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企业订单。群内畜牧兽医专业分别与特驱希望集团、大北农集团办有“特驱希望班”及“大北农班”。其培养质量受到公司的认可。另外畜牧兽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与温氏股份贵州养猪公司、贵茶集团等推广“公司+农户”种养殖模式的企业,联合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开设有“温氏现代学徒制班”和“贵茶绿宝石班”。该批毕业生毕业就业于温氏集团和贵茶集团,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养殖户、种植户。

blob.png

4、打造“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提高双师素质为关键点,制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制度,通过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硕博士下基层等形式,培养、引进、聘请相结合,建成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种植能手组成的“脚上有泥、手上有茧”的“羊教授”“食用菌教授”“牛博士”“茶大师”等专兼结合的教科研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

5、建设融“教、学、做、研、推、训、产”于一体的开放式实训基地

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企业+师生+员工”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建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茶叶试验站、省级山地畜类养殖技术应用工程中心、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食用菌繁育工程中心、中兽药与生态畜牧业工程中心、“互联网+”农业等教学科研平台,完全满足岗位课程实践教学实训和对外培训的功能,为地方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创新社会服务载体和工作模式

农牧专业群教师团队通过以“一师一班一村一品”“六进村”“博士硕士下基层”“农技120服务”“农技服务”微信公众号等为服务载体,建立并开通农技服务“专家-农民”微信群,实现线上交流、答疑,最终实现线下指导、服务;实施“一师一班一村(园区)一品”服务计划,现场指导和解决技术难题,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助推“一村一品”产业形成,技术帮扶33个专业村(合作社),受益人口近10万人。

二、服务地方产业成效

1、黔东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乡土人才

农牧技术专业群紧贴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近五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31%,专业对口率达83.6%,本土就业率达66.7%,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7%,毕业生满意度达95.6%。涌现出大批以全国大学生村官张阳、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安文忠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

实例:安文忠,男,设施农业技术专业2015届毕业生。自到六盘水市水城县青林乡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以来,结合“三变”改革成立的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经果林,养殖肉牛和努比亚山羊,发展林下经济,覆盖贫困人口9945人。荣获2017年贵州省“优秀志愿者”、2017年“贵州省脱贫攻坚群英谱”、2016-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以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贵州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团代表等荣誉称号。

blob.png

2、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企业发展

农牧技术专业群内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以项目带动企业的技术升级与改造,提升企业的产品生命力,如吴强博士与地方农牧企业联合申报贵州白山羊科技项目,参与申报国家富民强县项目1项,主持申报贵州省省市县合作项目11项,到位经费500余万元。科研成果的运用,带动了15个农牧企业升级养殖标准,年产值增加3000余万元,共创收近8000万元。食用菌教授顾昌华,帮扶万山区敖寨乡产业发展,技术指导食用菌产业共1100万棒,累计实现产值9000万元,纯利润近2000万元,有效带动精准扶贫户260户782人直接受益,辐射带动100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顾昌华因此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其事迹被市级以上媒体多次报道。张华琦博士为梵净山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思南黄牛养殖标准,通过技术研发,将青储饲料、雪花牛肉饲养标准等发明专利应用到该企业,助推该企业成功上市,为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blob.png

3、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依托院内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家茶叶试验站、畜牧兽医专业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多功能基地,积极开展技术与岗位培训约20000人次,如田景涛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茶叶试验站,常年奔走于全市茶叶生产基地,开展茶树良种引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技术10余项,覆盖茶园面积10余万亩,为10余家茶企业升级产能,带动茶农创造经济价值2000余万元。

近年来,专业群开展多期新型农民、现代农场主培训班,累积培训达300余人次。这些新型农民返乡创业,共创办70余家中小微企业,累积生产总值达6000万元,带动600余人脱贫致富。

4、校地合作,促进地方产业发展

三年来,与松桃县正大乡、印江县新业乡、万山区敖寨乡等地方政府合作,帮助当地政府建设精果园3000余亩、食用菌基地2000余亩,年生产绿壳蛋鸡100万羽的基地建设。双方建立产学研基地,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惠共赢,推动了当地果树、生态养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