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料(三):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10-08 浏览量:

在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暨西部高职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  林宇

(根据会议现场语音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上午好!

非常荣幸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也感谢刚才董刚校长的介绍。今天原计划应该是职成司高职发展处的任占营副处长来给大家做报告,但是全国教育大会刚刚结束,战线都在贯彻学习大会精神,部里、司里最近任务很重,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务院对教育的整体布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块,部里司里都在积极筹备职业教育下一步的重要工作,暂时走不开,特别委托我向大家报告一下近来事业发展的一些想法和工作。我就以曾经在高职发展处工作的经历、思考以及对教育大会的一些理解,给大家报告一些想法,希望对各位的工作有所帮助。

诚如刚才董校所讲,今天这个会实际上谋划已久,是校联会年度计划中和高职发展处共同商定要开的一个会,是很重要的一个会。我在高职发展处工作的时候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在全国性的会议安排上向中西部倾斜,争取在中西部多安排一些活动。大家来了对本地的学校、本地的教育都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促进,这种方式应该充分运用好。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今天我们大家共聚酒泉共商高职服务“一带一路”和西部高职发展,非常有意义。在此,感谢甘肃省教育厅、酒泉市政府以及酒泉职院为本次会议作出的周到安排!

今天我向大家报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个人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一些感受;其次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认识,谈一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第三,下一步高职教育发展的策略构想;最后介绍一下职成司高职处年内的两项重要工作。

首先,谈一谈个人对这次教育大会的认识。

1. 这次教育大会是教育领域意义重大的一次政治会议和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总部署。冠名“全国教育大会”这是第一次,教育工作会有过,政治局常委出席参加的教育工作会改革开放以来开过四次,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全国教育大会”,仅从会议名称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新华社的公开报道看,我觉得这是中央对教育领域发展改革的一次总部署,是本届中央在人才、科技、教育领域全面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家应该从这个高度去学习、理解、领会会议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自身,甚至职业教育、一所学校的范围内来认识、学习这次会议的精神。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2. 会议梳理总结强调了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秉持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简言之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优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一点就是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从这些经验的总结,大家也能体会到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次政治会议,不仅仅是一个业务会议。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都是长久以来战线一直在强调和坚持的。那么如何坚持优先发展、如何实现优先发展,如何实现改革创新?这从克强总理在会上的讲话当中都能找到答案。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大家注意,现在中央特别强调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要做贡献。教育首要是育人,这没有错,但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与此同时,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还要关注学校的社会贡献,重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和成效。至于改革创新,克强总理专门强调要“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

3. 会议明确提出了对教育发展的期望。具体就是三句话:一是,教育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实际上还是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二是,教育要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要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是从党和国家高度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从教育内部来说,这次教育大会也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实现现代化,二要办成教育强国,三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座的很多都是学校领导,对于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势要有清楚的认识。

今天会议的题目包含了“一带一路”,我理解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不能为了“一带一路”而“一带一路”,从学校来说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要基于学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基础。克强总理还特别提到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本届政府大力提倡“双创”,引起战线广泛关注,很多学校都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我认为,双创的根本还是在于创新,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养成。教育大会特别提到“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战线工作的重点和改革的方向。此外,会议还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务、突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提倡发展“互联网+教育”。

这次教育大会,为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定了调,明确了教育领域今后工作的重点,指明了下一步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新时代中央对教育战线教育事业的总的部署。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大会精神,用以指导具体工作,保证改革发展的方向。

第二,结合工作经历谈谈高职教育的现状。

去年中,部里务虚会上继平司长用三句话概况了高职教育的现状:一是总体稳定,二是基本成型,三是还需激励。

1.“总体稳定”,一指高职教育的规模近年来基本稳定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校生维持在1300万以上,年招生超过340万(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的45%上下)。这就是近年来高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体量。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逐步整理、总体稳定,成为规模上的“半壁江山”。二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尤其就业率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位列前茅。换句话说,就是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这几年也是基本稳定。高职的就业率按照目前的官方口径,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超过90%。事实上,就业率超过90%已经很高了,当然还可以再提升,但于实际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官方口径,对此也可以通过一些民间的数据来佐证。在此,以两个公开的社会调查结果为例。据公开报道,北京大学有一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从2003年开始,每隔两年对全国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进行一次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据他们发布的报告,2003年开始调查的时候,高职也就是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当中是最低的;2007年超过了本科;2011年,超过了硕士;2015年和2017年最近的两次调查数据都显示,高职毕业生的最终就业率是这四类毕业生中最高的。这充分说明,高职教育符合社会需求,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社会认可。另据麦可思调查,2017年高职的就业率在高等教育当中也是最高的。据前面提到北大课题组数据,2017年高职的就业率为88.9%,这与官方公布的数据非常接近。所以说,无论是体量还是质量,近年来高职都称得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基本成型”,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质量基本保证。一方面,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反映了社会对高职质量的认可度,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内部也建立了一套保证质量的办法。概括地讲就是“教学有规范”“改革有章法”“保证有机制”。

教学有规范——高等教育中率先制定和发布了专业教学标准的是高职。从第一批409个专业的标准,到后面不断的新增发布和修订,引领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建设,成为界定和保证质量的基础。

改革有章法——指的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行动计划》是教育部的相关司局对高职教育的整体部署和改革要求,是教育部第一个专门针对高职教育综合部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某种意义上讲,是真正教育部层面的工作部署,而不限于职成司的业务范围。

保障有机制——指的是我们设计和推动实施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以前高校的质量保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估,在座很多专家也都亲历过,但在本届政府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现在的评估已不同于以前的评估,现在的评估指的是管办之外的评估。“管”与“办”不参与评带来一个问题,“管”与“办”还要不要对质量负责?如何负责?答案是肯定的,要负责。所以,当年道凯司长指示我们设计并在战线推动建立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诊改”不同于以前的评估,也不同于现在的评估,是学校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的一种体现。诊改制度设计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学校是质量保证的第一主体和第一责任人、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予以保证。我自己认为,诊改制度对于学校自主保证质量,在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纠正偏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梯次逐步清晰。尽管高职院校整体质量提升较快,但各校之间发展也存在差异。近几年,一些学校抓住机遇特别是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有一些学校或安于现状或浅尝辄止,学校之间的差别也逐步清晰起来。总体上,以国示范(骨干)为代表的一批学校走在了整个队伍的前列,以省示范省骨干为代表的一批学校成为战线的中坚。之后的一批其他学校还有一些新建学校,总体算得第三梯队。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都不很长,原本起步相差无几,但近年来高职改革的力度和转型的速度前所未有,学校自身的认识和与区域经济结合的程度直接决定了自身的位次。

三是距离还在拉大。诚如刚才所说,学校梯次已然形成,但不容忽视的是学校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没有缩小还在逐步拉大。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目前的绝大部分高职都是98年以后进入高等教育的,起点差不多的情况下认识高度和努力程度就决定了事业发展的质量。有的时候换一个校长学校就换一个面貌。当然,学校的身份并不是固化的,有些示范骨干在拿到荣誉、获得支持、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再不思进取、发展停滞不前;也有一些非国示范(骨干)校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进步很快,所以在接下来的“特高”计划遴选时,肯定要打破固有的身份标签,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基础好、干得好的学校遴选出加以支持。第二个方面,也和目前的财税体制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拨款机制有关系。以前中央财政多以项目方式实施转移支付,实施的项目无一例外都会在同等条件下向中西部倾斜。包括211高校的布局,在有些省份还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先预留名额。中央财政的这种实施方式无疑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现在新的财税体制要求中央财政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所以近几年中央财政的专项项目大幅减少。印象中,中央财政仅保留了一个专项分配的项目,其他均改为按因素法进行分配。具体到职业教育的因素法分配,简单说就是依据该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的水平,决定中央财政的分配额度。经费直达省级财政,由省里统筹用于职业教育,中央不再规定它的具体用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想干事能干事的省份资源更多了、自主性更强了,事业发展更加游刃有余了;但那些一直以来等靠要,上面要求什么干什么、上面不说就不干的省份,在发展上就面临着被甩开、被拉大差距的窘境。

3.还需激励。大家知道,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成效显著,社会反响也非常好。这是中央财政对高职教育的第一笔专项投入,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学校。我们也借此机会推进了重要改革,使得战线的整体质量整体面貌为之一新。该项目引领示范的作用大大超出预期。项目结束之后,战线对于下步央财的进一步支持非常期待。但是限于财税制度的改革,现在争取新的专项非常困难,于是战线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例如“迷茫”“后示范该何去何从”等等。但我认为,对于学校来说校长不应迷茫,必须清楚。这种呼吁实际上是对中央指引性政策非常明确的期望,希望中央财政更多为高职教育投入一些资源。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现在大家知道,“特高”计划已经列入年度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已基本确定实施。希望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对于下一步高职院校的发展、专业的发展给出一些明确的信号,明确一些具体的要求,推动高职改革再上台阶,高职的质量再上台阶。

第三,结合曾经的工作谈谈当前高职发展的认识环境

发展离不开环境,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导的看法。我注意到,职业教育的主要领导近来关注的方面相比以前有一些变化,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社会贡献。学校除了培养合格人才,除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国家战略、区域战略,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响应?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贡献?所以,不要觉得国家战略距离我们很远,实际上作为扎根中国大地举办的社会主义大学来说,对国家战略不能视而不见,应有具体行动。第二,更加关注质量。这个质量指的是高水平的质量。高职教育的体量已经够大,高就业率也支撑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但是为什么社会上包括领导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根本在于优质资源不足,高职教育的高质量供给不足。那么如何扩大高质量供给?我认为至少两个方面应该重视:一是高水平的标准。前面讲到高职的教学有规范,高职有自己的专业教学标准,但是教育部发布的标准是最低标准门槛标准,发展水平高的院校不应该把这个标准作为自己的执行标准,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比国家标准更高的学校标准。二是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也是校联会泰州年会上葛道凯司长的报告中提到的。我们的毕业生都应该是合格的人才,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培养一些杰出人才,高水平人才,将来对行业发展有影响力的人才。将来,对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职业教育要从比较关注规模发展向注重提高质量转变。所以提高质量,一是面上的标准要提高,第二也要关注点上的质量。第三,越来越重视大职教的概念。广义职业教育的概念不仅限于学校学历教育,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培训功能越来越看重。这些重要的方向,作为学校领导来说,一定要重视,一定要关注,一定要有所作为。

第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策略构想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国务院来说可以归纳成三句话:一是“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简单说就是从规模到质量;二是”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突出类型特征;三是“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鼓励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部的工作大家都能看得到。从学校来说,我认为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一要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和发展理念。很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很好落实这一理念。办学不是为了应付上面,而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效率更高,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前提下使学校工作真正围绕学生、方便学生、服务学生。二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如今的信息化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也不仅仅是行政管理的网络化,要把整个办学治校的过程都基于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教育部在推进诊改的过程中也特别强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诊断问题基于什么?以前的评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的经验,请来高水平的专家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才能给出切合实际的建议。但现在的诊改要靠自己来发现问题,怎么发现?要靠信息化,要把学校的整个运转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基于数据分析发现异样、找到问题、挖掘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改进。当然这个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需要学校主要领导的真正重视、扎扎实实高起点的基础工作、全员认同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如果学校领导在这个方面没有这种意识,很难实质性推动。事实上,信息化提了很多年,也投了很多钱,每个学校都开发运行有很多系统,但在我看来,这么多年我们用信息化的手段制造了很多信息化的障碍。校内系统林立,到处都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更谈不上分析,这是很大的弊病,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最后,受高职发展处委托简单介绍年内的两项具体工作。

这两项工作,一是《行动计划》的收官,二是特高计划的谋划。

据处里统计,2015年到现在,《行动计划》的任务在全国已经启动了1234项,启动率为93%;已经启动的项目367个,启动率88%。项目布点数为19895个,布点率160%。这是一个总的状况。《行动计划》到2018年结束,之后面临着收,目前的想法是:由于《行动计划》是以省自主承担的形式加以实施的,验收的时候同样主要以“地方为主、省级统筹”的方式进行。全国层,教育部将出台对各个任务和项目验收的基本标准,并根据各地这几年的实施绩效分配最终验收的名额,委托各地按照统一的标准或者高于标准的省级要求,在限额范围内自行认定。

第二讲讲“特高”。“特高”的设计进度上已基本完成了文件起草工作,正在征求相关部们的意见,计划年内发文启动、明年开始遴选。主文件拟以国务院转发的形式印发。需要说明的是,“特高”计划绝不仅仅是计划内那几所学校的计划,它将作为一种高水平院校和高质量高职资源建设的一种机制。“特高”计划提出的改革发展要求适合于所有高职院校。凡想争作“排头兵”的学校都可以按照要求开展建设,无论是否进入计划。计划本身划定了周期,中间开放的过程就是重新竞争遴选的时间窗口。希望通过计划的实施,能够形成一种中央、地方、学校共同努力同向推进高职改革发展的态势,以这种机制不断推动整个高职战线发展,推高战线前沿、提升质量下限。

以上就是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一些认识和思考,不代表职成司的官方声音,仅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8年9月26日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