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扣住适应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发布时间:2018-08-3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上海市信息

高职教育质量涉及从学校的专业设置到学生毕业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部工作质量。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扣住“专业适应发展需求”这个关键,并将其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从而贯穿整个质量保证体系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专业适应发展需求的质量保证响应机制。

一、适应发展需求、建立质保体系的过程背景

适应发展需求”具体主要包括适应技术发展进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适应就业岗位变化和适应战略目标调整。最终归结为社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对人才规格、素质和能力的新需求。

高职专业适应发展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重点是专业建设内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安排等及其相应的保障等)的调整与优化,这便是贯穿整个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周期的始终的。于是,每一个过程环节的响应都是高职专业建设所必须关注的。建立“适应发展需求的响应机制”,其目的在于建立更好、更快、更有效地适时“调整”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并非等到一年完成全部状态数据结束、更不应等到一届毕业生三年结束再反馈、再改进。当然,它必须是有不同的反馈周期和反馈路径的,也不排除有一年为周期的反馈数据或指标,其中多数指标数据必须是即刻采集、及时反馈、急速诊改的。

早在2012年底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其特色建设项目之一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控响应机制创新”列入《上海思博学院特色校建设方案》,源于当时已经找到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症结: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变化中的行业需求不相适应,发现专业主动适应产业(行业)优化升级新要求的能力薄弱,主动适应产业(行业)发展的纠偏机制不完善。如何根据行业需求迅速调适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研究方案经过论证并于2013年起正式实施,首先重点进行实习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建立顶岗实习一站式服务平台;2014年在企业大调研、专业调整研讨会的基础上,推进专业诊断预警,实行质量年度报告,完善一年一度反馈、分析、预警;2015年进一步深化专业动态优化调整的快速响应的内外部机制及方法路径的实施,系统创建专业“适应度”监测点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专业设置的预警系统加校外实践信息平台(如顶岗实习就业监控平台),并深入实践。

二、适应发展需求、建立质保体系的主要路径

(一)建立融监控、评价、反馈、改进为一体的保障体系

建立校企融合的育人监控、评价、反馈、改进四位一体的有效组织(机制)架构校级层面主管校长负责,下设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督改委员会。学校教务处、督导办和招就办作为内、外部机制运行的核心部门,关注并运作内部质量及保证、质量溯源与督改和外部跟踪及评价三大职能,下至二级学院以及各专业教研室的具体响应及反馈。

在机构保障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1)指标信息采集规范;2)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实施办法;3)数据分析质量年度报告制度;4)教学评价与综合考核等内控制度文件

(二)采用内、外部结合的响应运行机制

从人才培养需求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口,其培养的过程环节包括专业设置、目标系统(定位及规格)、培养方案、教学标准、教学规范、教学运行、教学评价,直至教学目标实现。另外,也包括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各类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有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和管理服务等教学保障。

响应机制内、外部结合。内部运行机制从目标系统、培养方案及教学标准的修订改进,到各教学环节的监控、教风学风跟踪、双证获取、技能获奖等效果评判。主要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为目标,着眼于毕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的分析,密切关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态,及时做好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调整。学校对专业的内涵建设相关数据做定期采集、定期分析、定期诊断、定期监测、定期调控。数据的采集从招生进口,专业培养过程到实习就业质量等全方位的分析监控,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外部运行机制主要是外部质量的“显现”与评价,学生就业与学生发展,以及企业与社会第三方的质量评价。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定期或不定期了解产业指标、行业企业需求反馈、生源计划、企业评价、社会声誉和政策导向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三)构建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高职教育专业预警系统

利用校园信息采集组网系统,构建“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智慧型专业预警系统”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内部因素结果指标、原因指标和外部因素显性指标、隐性指标四大指标分析单元,实现针对高职专业内涵调整的响应预警功能。

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智慧型高职专业预警系统”互补的校外实践信息平台之一——顶岗实习就业监控平台,其重点是校企全过程、全方位共管实践教学,顶岗实习采用“三站三线三会审”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建立的驻地工作站、流动工作站和网络工作站分别进行入驻现场指导、巡回检查指导和网上适时指导,实行企业专业人员、学校专业教师和专任辅导员三条线共同管理。最终由学校教务处、督导工作室和合作企业三方会审

三、适应发展需求、建立质保体系的主要成效

围绕上海重点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以及细分市场的用人需求,形成了以支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专业调整计划。2012 ~ 2017年间,对市场需求前景不明朗、培养方向目标不明晰的连锁经营管理、服装设计等3个专业停止招生;根据经管类专业所面对的业态持续变化、产业格局全面调整、建筑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医疗卫生“互联网+”迅速发展等形势要求,调整并新增专业方向7个,如国际商务专业新增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新增互联网医疗信息技术方向,以及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分别新增装配式建筑技术和BIM技术方向等。

根据学校发展战略,重点扶持工科类专业发展,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恢复数控技术专业,基本形成了智能制造专业群。而新增专业及专业方向,基本上形成“专业+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定位。目前已经形成了护理、国商、建工为特色,工、医、管、经、艺各科互相协调的专业结构布局,较好的体现了专业服务产业以及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寻找生长点、发展点的职业院校办学思想。

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的调整,是顺应产业动态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但更主要、更关键、也更具有普遍要求的是专业内涵性调整,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精准定位、课程体系的重构及教学过程的重塑。2014年起,学校在企业的支持下,提出了“更加强化综合培养、更加注重集群化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从培养方案编制、学分认定、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设定了制度性规范和保障。整体形成了面向产业行业发展的多样化培养格局。

系统改革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增设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公共技术技能教育,形成从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实务技术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技能。

 

                      (供稿: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副校长 张学龙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