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多措并举开展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8-07-1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四川省信息

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合江县。学院的生源主要来自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和大小凉山等30多个贫困县,农村户口占86%,贫困生占68%,少数民族学生占30%,建档立卡学生占7%。

学院传承董事长王忠平先生早在80年代初提出的 “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的思想,着力“平等、平民、平生”三平教育助生成才,学院举办者和管理者始终如一坚持贫困山区办学教育,始终如一坚持办职业教育,始终如一坚持关爱学生,始终如一坚持承担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

一、学院办学思想

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即“四个坚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法治校,立德树人;坚持“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带学风,促成优良校风”;坚持“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坚持“爱学生、双核共融(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双向统一(生源和服务面向统一),培养人才”。办学以来,就业率保持在97% 以上,麦可思数据显示:“学院区域贡献度为71.8%”,为川滇黔渝相邻区域中小微企业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发展好”的毕业生,推动了区域脱贫事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全力助学成才,致力学生培养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有教无类,重道乐业”,着力“平等、平民、平生”三平教育助生成才,学院采取“国家资助+学院奖补+勤工俭学”的方式,扎实推进教育精准帮扶。学院通过降低学费,困难生减免学费、减免水电费、补助新生入学交通费、家长住宿及餐饮费、免费发放教学工具包、资助学生自考学历提升、资助学生驾驶技能培训、资助民族学生素质提升活动金费、资助学生科研立项、食堂开设贫困学生经济窗口、提取学费收入5%作为“奖勤助困补”专项经费等一系列具体举措,着力教育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近三年来,学院累计资助学生1130万元。学院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和指导。

学院落实“一把手”工程,狠抓学生就业出路,实施订单班、导师制、双选会、跟踪服务四项措施。学院获批省、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市级众创空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8%以上。2017年将毕业123名建档立卡学生逐一落实就业岗位。麦可思报告:2017年毕业学生月收入3466元,高于四川省平均月收入100元,区域贡献度为71.8%。就业率在97%以上,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管理人才、技术能手、项目经理、创业典型、先进工作者和在校科研立项并结题的优秀人才。

三、承担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

(一)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技,承办扶贫专班

学院发挥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在脱贫攻坚中,主动服务社会。在合江县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人社局牵头、教育局支持下,在学院建立了“合江县扶贫培训基地”,开设“扶贫专班”,学院具体承办培训体系,搭建贫困人员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平台,开展“订单式”培训,打通了一条贫困人员转移就业的“快速通道”。为了让学员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学院配置了专职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关心关爱学员;学院不仅对学员进行了军训,还为学员免费提供了寝室、卧具、服装等生活补贴。

学院根据培训对象的特殊性,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扶贫专班”突出以专业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工学结合培训模式,结合地方园区企业用工需求,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设置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电子装配工等专业,把贫困劳动力“请上来”学技术,开展15—30天的免费培训,培训合格后由学院和合江县就业局推荐到对口联系的泸州高新区、泸州长开区的“智能终端”企业和合江临港工业园区的企业就业或选择自主就业创业,保证就业率100%。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免费培训至合格为止。

目前为止,“扶贫专班”已培训结业4期,培训学员全部实现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800元左右。合江县白米镇梨湾村贫困户朱某,通过在“扶贫专班”学习电子维修,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现已到泸州众大液压有限公司工作,月收入达3500元。“扶贫专班”优秀学员合江县榕右乡贫困户陈某通过参加“扶贫专班”学习数控车工,现已到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工作,月收入达4000元以上。

“扶贫专班”实现了“培训一批、脱贫一批”,“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做到了“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由输血变造血,培训和就业无缝对接,使学员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培训模式,为阻断贫困发挥“造血功能”,助力脱贫攻坚。

(二)帮扶深度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精神,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印发〈四川省高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实施方案〉的通知》(川教[2017]111号)文件精神,学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研究部署会,学习领会上级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贫攻坚工作。成立了以学院党委书记王文潇、院长彭方弟为组长的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关于开展对壤塘县南木达镇对口帮扶的实施方案》。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轮班到壤塘县担任驻村干部,并多措并举实施对口帮扶:智力帮扶,依托学院教学资源,组织开展结对村镇人才培训;志愿服务,充分调动壤塘籍在校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帮扶实效。

1、实地调研,暖冬行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高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工作会精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2018年1月23日,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文潇等领导和专家一行,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南达木镇开展对口帮扶调研和慰问工作。实地走访慰问了壤塘县阿甲村和康旭村的部分贫困户,详细了解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目前面临的具体困难,制定了《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关于开展对壤塘县南木达镇对口帮扶的实施方案》。学院开展了“让爱常驻,让心相连”主题暖冬活动,向壤塘县贫困户送去了油、米、毛毯和被褥等近500件生活物品。期间,学院积极与当地县委、县政府共商对口帮扶事宜,召开了县、镇、村三级座谈交流会,达成了“四川三河职业学院与壤塘县对口帮扶框架性协议”。

2、爱心募捐,慰问活动。

(1)募捐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高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工作会议精神,2018年3月19日,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工会、团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壤塘县南木达镇阿甲村和康旭村爱心捐赠的倡议书》,全院师生积极响应,募集人民币31027元以及600余件衣物。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学院工会主席付维强一行4人带着全院师生员工的深情厚意和募集现金及物资,前往壤塘县南木达镇慰问贫困户。

(2)节日慰问。2018年5月30日,四川三河职业学院驻村干部王伟前往康旭村阿、阿甲村幼儿园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活动,学院驻村干部王伟代表学院向幼儿园小朋友们送上价值15000余元的学习用具、幼儿益智桌面玩具,乒乓球拍、幼儿太阳帽、幼儿毛拖鞋、饮水机等物品,并走进幼儿宿舍、教室、食堂等场所,详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教学管理、卫生保健等情况,观看了孩子们精彩表演,南木达镇党委副书记求尼卓玛、阿甲村支部书记康波、村委会主任蒲尔登向学院赠送了“大爱无疆,善德永存”的锦旗。

(3)慰问老党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2018年6月30日,学院驻村干部王伟受学院党委会委托,代表学院党委对困难党员表示亲切的慰问,送上收音机、砖茶等慰问品,询问他们的家庭生活和身体状况,鼓励他们树立生活信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3、产业扶贫

2018年3月29日,南木达镇党委书记康术元、学院驻村干部王伟等一行组成调研组,实地调研农业产业脱贫项目。调研组与村两委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村两委对产业脱贫项目的建设情况汇报。村两委决定实施高原马铃薯种植项目,预计种植高原马铃薯50亩,预计亩产2000斤,经济价值约15万元,为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学院决定包销部分农产品。

经过调研论证,根据南木达镇康旭村的地理优势,建立了扶贫产业帮扶种植基地——高原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邀请了县农业专家对种植基地做全面技术指导。康旭村现已种植马铃薯50亩,覆盖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通过种植示范基地,强化农牧民自身造血功能,学院包销部分农产品解决销售难题。

4、暑期社会实践服务

2018年6月23日,学院工会主席付维强同志带队的脱贫攻坚服务团一行16人抵达南木达镇。6月24日上午,服务团在南木达镇召开实践工作对接会,学院团委书记郭文宇向南木达镇党委汇报此次服务团工作开展内容及服务活动。服务团在学院和南木达镇党委指导下,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团分为“健康咨询服务队”、“支教送爱服务队”、“新时代思想宣讲队”三个小队。主要内容如下:

(1)健康咨询服务队:发放部分医疗常识资料;针对康旭村和阿甲村村民开展基本体检活动;调研两个村子扶贫医疗保障情况,为下一阶段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2)支教送爱服务队:针对南木达镇中心校、三所村幼儿园开展支教送爱活动,通过讲故事、绘画、唱歌、舞蹈、文化学习等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新时代思想宣讲队: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宣传讲座。罗娅老师传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心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宣讲,加深村民对扶贫开展战略思想的理解;村民认真听讲,参与互动,并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谢之情。

四、结语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德树人,培养人才,培养边远贫困山区孩子;与地方政府、企业深度合作,帮扶深度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

学院不忘初心,扎根贫困山区,实施多措并举教育扶贫。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按照“特困优先、应助尽助”的原则,建立“一生一册”档案,采取“一生一策”帮扶措施,学院一直坚持“教育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方发展”的理念,注重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着力“三平”教育,助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