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多样化 共度师生美好时光


发布时间:2018-03-2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27日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课堂革命”论述,吹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革命意味着一个事物要发生根本变革,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笔者在这里撷取微观的课堂观察案例,以展示高职院校三位一线教师为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生态所作的探索和努力。

    潘丽云老师的“仓储管理”课堂,可以概括为“对话的课堂”。其中,学生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对话,教学组织流程是“做、学、说、评、讲”“五位一体”:做,即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设计方案;学,即学生要通过合作学习为做出的方案寻找理论依据;说,即学生代表要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小组成果;评,即学生对不同小组的方案提出优缺点意见,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讲,即教师在不同阶段揣测学生需求,引导学生思考,辅导学生行动,与学生共同解决疑惑。

    很多学生开玩笑说潘老师的课是最“坑”的课,但却是收获最大的课。对学生们来说,接受潘老师这种课程的学习模式就意味着一种精神、心智结构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上的改变。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自我努力、自我决策与团队合作,达成目标、收获成果,也许这个过程不完美、不成熟,但这是真正以学生自身经验为基础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陈灵霄老师的“物业管理与流转”课堂,可以概括为“开放的课堂”。比如,在小区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的教学中,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招标方与投标方,到小区物业管理部门调研与搜集材料,并按物业管理的真实要求准备招标申报书与评价招标标准,然后到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招标与投标过程,同时,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参与评价和总结学生招标与投标的过程、方案与表现。

    陈老师的课对学生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打破了学生看一本教科书、圈在封闭的教室里记一些知识点的习惯,他们面对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工作这本“大书”,然后进行一系列“问题解决活动”,包括搜集资料、整理与表达,提出假设与如何求证,最后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具体的作品或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也有通过各种作业和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体系,以及能力背后的伦理道德规范、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三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也是开放课堂的价值所在。

    蒋军荣老师的“化学制药项目开发”课堂,可以概括为“问题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蒋老师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围绕完成药物制备过程的试验,进行方案设计,实际操作、观察与分析,并自我评价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这里的关键环节在于学生的自主决策、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通过自我反思寻找改进的空间。

    蒋老师的课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在于试验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以及为追求更好效果对工艺改进的挑战。正如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所说,“挑战学习的学生是灵动的、高雅的,而且是美丽的”,因此不论是学科体系,还是工作体系,其中的主线是思维与工作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常问、恳问、善问,就会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知识与行动领域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智慧的启迪。

    由上述三个微观的课堂可以发现,“课堂革命”不仅要有生态的变化和为学的探索,也应有愿景的凝聚和为道的追求,实现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潘丽云老师说,为了同学生对话,教师要像一块硕大的海绵,不断吸收企业的新东西;陈灵宵老师说,为了准备一节课,教师和学生在课下都要做十节课的努力;蒋军荣老师说,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提问大大增加,说明学生都在用心做、用心学,才会有这么多疑问……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是师生相互影响而又协调发展的动态系统,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

    (作者:王炜波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