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职场建设高职育人课程


发布时间:2018-01-1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18年01月18日14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汉斯·道维勒的预测,目前社会和技术正快速变化,2025年,现有50%的职业将不复存在,同时又会出现新职业,人们需要不断重温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这对于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高职教育如何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

高职教育最终指向职场

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职业教育直接为职场培养人才,“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因,“职场”是职业教育的最终指向。

职场是抽象而又具体的。职场是各种职业的总合,是职场人价值实现的平台,是个人与他人价值交换的载体;价值交换是职场的基本属性,等价交换是职场的基本规则。职场无处不在,职场就是工作的场所,对于每一个职场人来说就是基于职业岗位而产生的各种职业活动。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应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是岗位能手、行业精英,具有超出他人的职业能力;二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有理想、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有德有才,敬业向上,身心和谐,是优秀的职业人和优秀的社会公民;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具备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迁移、转化、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学校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高职教育是否与职场无缝对接?高职学生从学校到职场是否一路畅通?在与企业接触中发现,学校培养的是专业领域通用性人才,而企业用人是按岗招聘,存在专业通用性、技能普适性和岗位针对型之间的差别。企业需要上岗就能胜任的能手,但高职毕业生还不能“上岗即上手”,职场新人还普遍存在本领恐慌。从学校到职场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距离。

让学生胜任第一个岗位,是学校而不是企业的责任。如果不能让学生胜任第一个岗位、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无缝对接,便不是合格的职业教育;如果只能让学生就任一个工作岗位,不能多岗迁移、转岗提升,实现在职场的可持续发展,便不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岗位群与技术业务领域同一性划分专业,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实施的是基于专业的专门人才培养。专业是课程的特定组织方式,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保证,重构课程体系是面向职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构建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

职场对职业人的要求不仅是职业能力,职场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也不是单纯职业能力所能支撑,职业能力更不是单纯专业教育所能培养出来的。高职教育不能以某一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全部。打通“最后一公里”,不能仅在毕业前的最后环节发力,还需要对前面九十九公里即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重构。

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按照培养优秀职场人的目标,依据职场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包括三类课程: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这三类课程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充分的化学融合,目标同向、内容互补、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专业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通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岗位导向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展聚焦、能力递进、素质贯通,实现从宽口径职业领域到专门化就业岗位的系统培养。通识教育旨在克服单纯专业教育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知识领域,文理兼修、交叉选课,促进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交融,使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心智丰满、全面发展。创新创业课程全覆盖、成体系,从双创基础课、到专业融入课、到实践实战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使创新创业教育从面向少部分学生的创业实践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教育,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把握面向职场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其内在规律,统筹把握好四对关系。

内与外。课程建设具有外部适应性和内部适应性,一是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外部适应性和内部适应性并不是相割裂的,而是聚焦到了职场,因为企业用人要符合职场的人才标准,学生就业要具有职场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以课程体系构建要面向职场。

通与专。胜任岗位的专门能力与适应职业的通用能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通用能力之上的岗位专门能力培养,是建立在通用性之上的针对性,是在高原上铸就高峰,是胜人一筹;脱离通用能力谈岗位能力,只是技能培训,是对教育的功能弱化、矮化、片面化,是在沙漠上建高楼,是误人子弟。无“通”无以成“专”,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具有技能的普适性,又具备胜任岗位的针对性。

稳与变。课程体系承载着人才培养的特定价值取向,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课程建设不能孤立于社会体系而存在,课程是开放的,是“活”的,是有生命力,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实时地与外界进行系统交流和能量交换。

教与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使传统刚性培养模式变为自主学习型柔性培养模式,对学生与教师的传统学习和教学行为带来巨大的冲击。新的课程体系把专业、课程、岗位(发展方向)的学习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要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根据自身学习起点、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自主构建学习路径。把职业发展的选择权交给了老师,老师要紧跟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前沿,根据岗位导向课程建设,教师聚焦方向,逐步成长为岗位方向领域的专家。

回归职场才能面向未来,回归职场就是面向未来。高职教育要按照职场的规范、逻辑和要求,选择和序化课程模块和内容,构建起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冯新广,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