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业教育的预期变得更有“观感”


发布时间:2017-10-1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17日09版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五年,职业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我们也看到,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依旧不很积极。职业教育的社会观感之所以不理想,并非全是职教自身的原因,还涉及教育的顶层设计、社会公众对教育的理解以及不同利益群体对职教的预期。因此,必须跳出职教看职教,在更广阔的视域内审视职教的发展。

    一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科学的职业导向,形成认同感。从职业的形成规律看,人对职业的认识、理解、选择和践行有一个过程。儿童的职业理解既具体又模糊,往往是从身边的人以及学校教育中获得相关信息。多数中国儿童从身边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儿获得的关于其所从事职业的信息,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儿童成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我们的学校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总是在脱离具体情境的“布道”中形成看似宏大实则空洞的职业理想。因此,当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结束,学生开始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时,初中毕业生总是很茫然,在家长和社会舆论的裹挟下形成错误的认识:上普通高中才是有前途的选择,上职校则是无奈的选择。由此可见,学校对儿童职业的教育与引导十分重要,必须从小抓起,渗透在中小学生的课程教育中。没有儿童对职业的科学理解,未来中国社会仍然会陷入职业攀比的怪圈,整个社会的科学职业取向也难以形成。

    二要建立科学的劳动分配制度,形成公平感。职教承担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功能。尽管如此,面向人人具有普惠性质的职教,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接受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呢?原因多方面,其中职业获得是影响职业选择以及教育类型选择的重要原因。职业教育直接指向职业,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因教育功能定位于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在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下层,加上薪水报酬不合理,导致人们不愿从事一线生产,不愿选择培养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因此,职教的经济性要求建立科学的劳动分配制度。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强调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充分调动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面的劳动、合理的报酬,才能让产业工人的人生出彩,也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从“无业者有业”的初始目标到“有业者乐业”的终极目标。

    三要建立具有职教类型特质的优质资源,赢得悦纳感。职业教育是以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教育。如果职业学校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发现,学习方式上与他们原有的学习方式并无大的不同,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之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消解。近年来,职教工作者一直在呼吁,要坚持职教的就业导向,开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彰显职教的“实践性”“职业性”, 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些职校生在初中阶段被压抑甚至沉睡已久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感受到专业学习的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优质的职教资源不仅可以增强职业教育对初中毕业生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并接纳职业教育,同时也能确保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最终能被用人单位悦纳。

    学生及家长、政府及社会公众、用人单位等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预期虽然不尽相同,但就“办人民满意的职教”而言,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关键在于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引导并整合为共同的发展目标。积极的职业教育心理认同、合理的职业教育诉求、与之相适应的不断增强的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协调提升,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职业教育的预期才会有良好的社会观感,才能让不同利益主体的职业教育预期得以真正实现。

    (作者:徐健,江苏海安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