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17-08-0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8日03版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过程,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历史使命。“教书与育人相统一”,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如何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立德树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要有新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基地,担负着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使命具有新内涵。对高职院校而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心不仅要进行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更需要以思政教学为中心,立德树人,在育人过程中贯通课程思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作为它的核心使命,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

  要有新思路。高职院校的生源特征、学情特点,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在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时,必须把握高职思政教育规律,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教育。在总结两课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拓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教育新路径,使思政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外化为学生的言行习惯。高职教育空间已突破传统的教室,开门办学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思政教育需要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基本内容,开创了新的社会空间、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必须创建新的教育空间、学习空间。

  要有新阵地。大学生社团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活的培训基地”,通过学习会、社团活动、新青年下乡、校园舆情研究会等新鲜活泼的方式,让青年学生在他们喜欢的学习形式中潜移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做好产教融合的思政教育新文章,是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又一个新阵地。既要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这个高职学生热爱的平台,又要转变过分强调专业技术重要性,将绝大部分资源和时间用于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素质教育、政治思想品质教育的传统思维。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阵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领悟、在实践中成长成熟。

  要有新教法。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职能,推动高职两课教改,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进两课教学方法,联系学生身边的生动事例,活化教学案例,不断增强两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创新两课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谈话式、展演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动态中活学活用。将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家讲座、公益活动等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和感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互联网+”与移动新技术,利用网络视频精品课程,拓展教学空间,实现两课教学资源共享。

  要在课程思政上下功夫。如何实现“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在课程思政上下功夫。课程思政,强调学校的所有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研究、设计、指导、贯彻落实的任务,肩负着“突破思政理论教育对学科建设的局限,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和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新格局”的责任,以有效发挥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有一支“德高”之师。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际成效。高职教育的属性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备“双师”素质,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要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共同推进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通过加强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共同开展教科研,共同探索建构具有高职特征的思政教育体系,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技能,更具有政治意识、遵守政治纪律、担当政治责任的心灵之师。

  (作者贺星岳,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作者郭薇,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