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职教和普教的“立交桥”


发布时间:2017-03-2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17年03月24日 02版)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要改变“职业教育低一等”观念,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将搭起“立交桥”,在一定节点上实现转换。

  现实中,许多职业学校正面临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被国家和社会寄予培养工匠的厚望,另一方面又常常被人们视作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末流”。特别是一些中职、技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问题。求学者不愿选择职业学校,一个重要原因是职校生就业选择面窄、上升渠道不畅。一个人选择了普通高中或本科教育还有到职校“回炉”的机会,而一旦进了职校的门就很难再有转圜之机。

  职业教育的地位在职业教育法中表述得很清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探讨职业教育的问题,不是要格外抬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不是非要把它与普通教育做伯仲之比,而是要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顶层设计上多一些搭建“立交桥”式的制度安排,将有助于矫正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促进社会心态回归正常。

  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现代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渠道,而不是固化人的社会地位的工具。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已经落后,任何鄙薄技术的观念都是错误和可笑的,近年来职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就是明证。一个现代化国家需要面对未来的科研精英,也需要大量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制造业越发达,社会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就越迫切。

  一些制造业强国能够掌握众多核心技术,输出大量高精尖的产品,与它们重视职业教育不无关系。在日本,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可以应聘公务员;在德国,大约60%的年轻人会选择参加职业培训;在奥地利,近八成学生选择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即便选择了职业教育,学生们毕业后依然有机会进入大学,读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进程中,我们也需要建立类似崇尚技能的体制机制,让职业教育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进而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一个求学者不论原始选择是什么,都应有更多根据自身兴趣转换学习路径的自由;每个公民不论人生的起点是什么,都应该有通过奋斗实现上升的机会。打通壁垒,给人才多个选择的节点,也许正是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困境乃至人才供需矛盾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李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