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释放办学活力 做服务发展的高职引领者


发布时间:2016-12-2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关注高职优质校建设⑥: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释放办学活力 做服务发展的高职引领者

  作者:吴建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指导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总纲领。广东省启动实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全面落实行动计划要求。作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将在建设期内投入2.3亿元,围绕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五大领域,完成12个项目,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高职院校。

  以专业镇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学校依托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了4个专业镇产业学院,形成专业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境外机构、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等多种力量参与办学的多元办学体制机制,统筹规划专业镇产业学院发展。“主体学校+特色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实现了产教联动、产学研结合、镇校企共赢。

  混合所有制的产权制度是专业镇产业学院的特色。专业镇产业学院与行业内大型企业合作,以商会基金会为平台吸收企业注资,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共建培训学院,吸纳社会个体投入,以《产业学院章程》明确投资主体的权益关系。

  专业镇产业学院实行管、办、评分离的管理模式和董事会(理事会)治理制度,调整董事会结构,设置监事或监事会,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产业学院院长,调整产业学院内部机构设置治理制度,以《董事会章程》明确各方权责利。

  专业镇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运行格局。成立中山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多元协同创新机构,构建多元投资主体高度协同、深度参与、广泛合作的专业共建长效机制,建立集行业企业生产性教学资源、学校教学性生产资源、境外机构国际优质教学资源于一体的多元主体全程参与的人才共育机制。

  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学校以大学章程为统领,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增强发展动力,释放办学活力。

  实行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形成双导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业进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为显著特征的学习模式;制定适应学分制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的开放灵活、科学规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以激发活力为方向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岗位分类分层管理模式和动态调整机制、岗位与业绩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评聘双轨运行的人才良性循环系统、绩效工资分配模型和经费总额动态包干运行机制等,探索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

  实行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二级学院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校院二级管理制度,推进以下放人、财、事权为核心的二级学院改革试点,形成二级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良性机制。

  实行以教授治学为主导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创新学术组织体系,改革学术事务管理方式、学术资源整合方式,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以一流专业建设铸造现代大国工匠

  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多规格、个性化、高素质的现代大国工匠。

  完善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共担的合作制度,形成行业、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

  实施“1234”师资水平提升计划——成立1个教师发展中心;推动岗位聘任改革、评价办法改革等2项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校企人员结对提升计划、双师工作室建设计划、专业主任负责制计划等3项教学团队建设计划;落实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工程、专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卓越教师培养工程、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建设工程等4项名师培育工程。师资提升计划造就了一批行业内地位高、国内外有影响、能把握世界前沿技术的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深化“一镇一品一专业”专业建设布局,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省内领先专业。创建15个左右省级及以上品牌专业,建设电梯工程技术等6个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省级一类品牌专业,力争成为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骨干专业。

  依托现有大师、名师、企业、教师、学生“五位一体”工作室,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多类型工作室之间的合作,合作完成企业大项目,推动项目化教学成果转化。

  依托创业教育学院、产学研园、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和科技成果提供转化平台。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工作,与师范学院等探索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打造“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立交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与马来西亚国家电梯协会等合作建立东南亚电梯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与日本、德国知名电梯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师资培训基地;与台湾、香港合作打造亚太地区专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引入国际职业标准和国际认证,争取1—2个专业加入“悉尼协议”。

  以开放的科研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

  学校以专业镇和中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

  依托产学研园协同创新环境,形成“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产学合作、项目驱动”的园区运作机制,实现“创新在院校、创业在中心、实业在镇区”的“总部+基地”协同创新格局。

  以产学研园为平台,建设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多样化学习三大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期内,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项,政府购买服务、技术性服务和培训服务收入总额达到1亿元,继续教育与培训人数共15万人次。

  引进中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探索“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科研合作机制,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合作研究基地、产学研联盟,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费共担、成果共享的互利互惠科研合作模式。

  建立健全以高地项目为点、应用研发项目为面的科研工作体系,重点扶持面向中小企业、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的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