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伟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5)
摘 要:本文介绍了德国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中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差异,阐述了对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感受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to Us
Of German Colleges Talents Education Program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ZOU WEI)
(Shenyang Polytechnic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045)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rman college talents education program, analysizes its differences from the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ollege talents education program and expounds the enlightenment to us of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German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Education Program, Enlightenment
笔者通过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赴德国的研修培训,对德国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对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德国大学和“双元制”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内容、实质及其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结合所从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对德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情况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有一定启示。
一、德国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德国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实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秘密武器”。正由于德国特殊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德国学校不论是“双元制”学校还是应用技术大学和正在逐渐兴起的“双元制”大学,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突出与国家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高度结合,因此具有如下特点:
1.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一致性
德国院校不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如随着近年来国际反恐任务的加剧和一些大型国际会议、大型集会以及大企业的安保工作,德国学校不仅分层次设置了《安保》专业,而且结合自己的国情和周边国家的环境,主动和丹麦、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院校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哥本哈根会议”刚刚结束,他们就根据未来世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重新修订和开发《环境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与企业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同步性
德国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企业技术工艺发展要求,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发展趋势对员工素质能力的新要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如根据计算机行业技术研发趋势,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调整优化;根据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技术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制定和修订;根据新型机器的研制和开发对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对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
3.完全符合企业生产(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的针对性
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专业实施能力和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两方面,因此德国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完全依据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完全“基于工作过程”,针对岗位能力特别是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定培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4.知识、能力、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一体的高度综合性
德国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在强调专业实施能力的同时,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溶解在专业课程或专业学习领域以及专业实施能力培养中,有些专业计划不单设理论课。德国院校还把培养和提升职业行为能力,即我们所说的职业素质作为课程教学、实施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和项目教学必备的主要内容。如德国《建筑施工管理》专业的项目课程《给排水设施安装》内容中就注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客户交往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职业行为能力(职业素质)培养。
(二)德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以政府在政策、法律以及经费方面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学校配合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体制和模式。这种教育体制和模式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方式是校企合作,以企业实践为主,“双元制”学校2/3以上、“双元制”大学50%以上、应用技术大学半年以上企业实践时间。
(三)德国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教学模式
德国教育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是“学习领域”、“行动导向”和“项目课程”教学活动。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与考核
德国的“双元制”学校、“双元制”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考察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等,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评价的原则是开放式和多元化相结合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五)德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条件——师资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其重要条件之一是有一支完全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德国教师大部分都是公务员待遇,德国“双元制”学校和应用技术大学聘任教师的基础条件是硕士学位或博士以上,五年以上企业实践经历。对教师任职条件要求非常苛刻,特别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和管理工作经历以及科研开发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学校聘任教师首先关注教师干过什么,能做什么,其次才考虑教师教学能力。因此德国大学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都完全能适应德国教育和教学模式的要求。
(六)德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条件——实习实训条件
由于德国的国情和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决定,德国“双元制”学校和“双元制”大学学生实习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企业,不需要学校去建设很多的实训基地。但是德国院校非常重视模拟仿真和虚拟仿真实训条件的建设,并且组织教师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甚至虚拟公司,如马格德堡大学开发的“洞穴式”、“嵌入式”虚拟教学平台和相应的教学软件;行业协会培训机构教师开发的物流、建筑施工机械等模拟仿真实训设施。特别是一些德国院校还开设的总部设在欧洲的“跨国虚拟公司”,在全球近万家,其中德国院校办的就有800多家,中国院校有1家。其经营管理运作方式完全如真实公司一样。
二、中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差异
德国职业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德国战后的生产力水平,也极大地提升了德国国民的素质,使它从一个废墟中的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作为发展中崛起大国的中国,近几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也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来实施。特别是2006年开始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更把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个完全不同于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F”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行业、产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核心内容并重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成的要素(elements)、内容(content)、模式(model)即我们可以称之为“ECM”的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正逐渐形成,并已受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与德国的职业教育相比较,我们在高职教育的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符合自己国情、市情、校情的特色。仅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过程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就可以反映出我们正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结合自身情况所进行的有益探索(见下表)。
中德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
德国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大学
|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
人才培养方案
|
德国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1.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一致性
2.与企业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同步性
3.完全符合企业生产(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的针对性
4.知识、能力、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一体的高度综合性
依据上述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1.“干什么学什么”,针对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2.“缺什么补什么”,依据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配置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
3.“要什么给什么”,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设置能力提升课程。
按照上述思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
人才培养模式
|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注重校企合作
强调企业实践
|
根据学院提出的“3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框架,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431”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5551”模式;
连锁经营专业的“841”模式等。
|
教学
模式
|
“学习领域”教学活动
“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项目课程”教学方法
|
提出并实施“教什么(what)、在哪教(where)、谁来教(who)、怎么教(how)”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和措施。
把每一个专业课程分成若干单元,按照每个单元教学内容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场地(教室、现场)、师资配置(教师、企业人员)、教学方式(讲授、实训、实习)。
|
评价
方式
|
“考教分离”,用职业资格考试代替课程考试;
采取的评价原则:
①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②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
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建立各门课程所特有的评价框架。
|
改变传统的考试考查方式,实施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专业课特别是核心课程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
尽管我们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师资配置、实习实训条件以及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综合化方面,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很大差异:
在师资配置方面,德国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具备3—5年以上企业实践经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是绝对符合我们所说的双师型条件;而我们的高职院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处于“教书匠”的水平,根本不具备实践指导能力,更谈不上科研和项目开发能力。我们曾在培养双师型队伍上做了许多文章,也曾提出过建设由企业人员参与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但从实践看到由于我们的体制等因素原因,目前依靠企业人员兼职参与高职教学在许多时候不是可行的,甚至是不现实的。往往所说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很难实现。
在实习实训条件方面,由于德国的体制和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所决定,学校不需要投入许多资金,建设较多的实训基地;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学院自筹在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方面投资较大,利用率并不太高,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这方面中德两国的差异是很大的,需要我们借鉴德国的经验,由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方面逐步提出或实施相应的措施。
在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化方面,中德两国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德国的职业教育通过学习领域、行动导向、项目课程等教学模式和活动,把知识的传授融入在能力培养之中。而我们提倡的是“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两个系统,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出现了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脱节甚至相矛盾的情况。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把职业素质(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也完全融入在专业实施能力的培养方面,每一门课程或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客户交往能力、咨询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等,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育高度综合,融为一体;而我们的课程体系构建往往把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来进行,比如我院的课程体系当中专门有一个职业素质教育模块。
三、感受与启示
1、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模式。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以政府在政策、法律以及经费方面为主导,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实施的一种教育体制。它有德国自身的国情背景,不能简单的照搬照学。但是“双元制”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学习领域”“行动导向”的课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启示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而且包括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等各个方面。德国院校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融合一体的高度综合的做法,在教师的选拔聘任条件方面的严格、严密、严肃的做法,以及德国院校的同行们在开发模拟仿真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水平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我们应该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
3.比较中德两国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尽管我们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实施,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道路上有了很大进展,但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比较,还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双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一些涉及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在立法、出台政策、组织实施做很多的工作,随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相信在有关方面、社会各界和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高职教育一定会解决某些瓶颈问题,使中国的高职教育真正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世界领先的水平。
参考文献:
2. 范 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3. 杨群祥. 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 职教论坛,2003(6).
References:
1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eminar. 20 years reviewing----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2.
2 FanWei MaShuchao. On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Think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6
3. Yang Qun-xiang.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Us”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um, 200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