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对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的启示(曹大治)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6日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91)
 要:通过对德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考察,阐述了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演进和概况,剖析了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组织结构和制度,总结出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论述了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制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
 
高等教育的质量一直是世界各国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评估对于调整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十世纪末期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和普通本科教育并驾齐驱的高等教育类型,因此其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也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教高〔2006〕16号文件。在此基础上,2008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即教高〔2008〕5号文件。这些举措出台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我国高职教育的评估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11月,按照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的部署,我们考察了德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评估体系,通过对比研究中德两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和借鉴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对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高职教育评估体系有所启示。
一、德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历史演进与概况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联邦州对教育拥有高度自主权。各州文教部主要依据各州《大学法》,监督本州大学办学行为的合法性和组织管理行为的合理性。1998年以前依据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和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制定的《大学评估框架规定》,由各州文教部对本州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鉴定评估。1998年欧盟29个成员国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签署了一项关于统一欧洲高等教育标准的声明,既著名的博洛尼亚进程。按照博洛尼亚进程要求,德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学制进行了重大变革,随之对大学评估体系进行了改革。1998年建立了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Stiftung zur Akkreditierung von Studiengängen in Deutschland),取代了各州文教部对本州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估职能。创建大学评估委员会的目的在于保证大学质量的可比性、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透明性、保障新生选择学校的合理性、促进大学生转学的操作性、以及提高德国大学在国际学术界的竞争性。
二、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和制度
1、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
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是独立的公共法人组织团体,2005年颁布的《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建设法》(ASG)是其创建和存在的法律基础。其主要职能是一方面组织德国大学专业的评估工作,另一方面推动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保证和提高德国高等教育在国内外的良好声誉。它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来实现其职能目标,①确定评估代理机构的代理资质。②确定评估框架标准。③对社会各相关利益团体公开评估信息。④促进大学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⑤代表德国参与欧盟区域高等教育评估与合作。
2、评估代理机构
评估代理机构一般是注册登记的协会或学会,通过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认证,具有代理大学评估项目的资格和权力。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不直接接受任何形式的大学评估项目,而全部通过它授权的有评估资格的评估代理机构进行对大学的评估。德国目前有10个评估代理机构,一般按专业学科分类,如工程师、信息、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评估代理机构(ASIIN)和国际经济管理专业评估代理机构(FIBAA);也有地域性评估代理结构,如汉诺威评估鉴定代理中心(ZEvA),巴登-符腾堡州评估代理机构(evalag)等。各个评估代理机构都储备大批的各界专家,以备进行评估项目时通过遴选组成评估专家小组。
3、评估项目分类
大学委托评估代理机构进行的评估项目分为专业评审和系统审核两大类。专业评审(Programmakkreditierung)是1998年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建立时既定的传统评估项目。它以大学各专业为独立的评估申请主体,对大学各专业开设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全部课程设置进行评估鉴定。系统审核(Systemakkreditierung)是2007年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第54次会议决定新增的评估项目。它以大学整体为评估申请主体,对大学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它不对教育教学质量本身进行直接评估,而是对校内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注意的焦点在于形成质量的过程和保证质量的方法。申请系统审核的大学在评估代理机构的指导下,对大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结构和过程、对大学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结构、过程和方法进行报告。大学通过了系统审核,证明该大学拥有完善的整体质量保证体系。我们也可以将专业评审理解为对大学专业的纵向评估鉴定,将系统审核理解为对大学内部质量控制的横向审核评估,是大学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的有效结合。
三、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特点
1、两级制评估组织有效保证了评估的指导性和专业性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特点在于建立了中央指导性的大学评估委员会和地方专业性的评估代理机构两级评估组织。大学评估委员会对评估代理机构进行定期评估、认证和监督,各评估代理机构对提出评估申请的大学或专业进行评估。德国两级制的评估组织既能使评估工作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框架标准,又能保证具体的评估工作是由有相关学科经验的、有丰富评估工作经验的国内和国际专业人士操作进行的。
2、目标适应性原则促进大学自治和专业竞争
目标适应性原则(Fitness for Purpose)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质量评估体系中都十分盛行。在此原则指导下,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不对专业评审项目制定统一的评估指标,而只制定统一的评估框架标准。通过评估代理机构的辅助,大学各专业自主制定符合本地区特色和适应本专业的特点的专业质量建设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程序标准。这对鼓励多样化办学和激励大学自主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德国大学各专业的不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作用。
3、促进大学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准归根到底应由高等院校自己来维护和提高的指导思想。随着全面的质量保障评估体系越发受到重视,2007年开始的系统审核项目将纵向的专业质量评估和横向的校内质量保证体系审核有机结合,以促进大学能够建立科学的质量目标并建立有效的质量形成程序。
四、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对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的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其评估体系科学完善,成效显著。通过考察借鉴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1、高职教育评估要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
我国高职教育在教育部设计的“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良性循环道路上已发展了十余年,高职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经历了从2003年以规范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评估,提升到2008年开展的以加强院校内涵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目标的评估。标志我国高职教育评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借鉴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经验,我国高职教育评估应该建立一整套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规范性法律法规。高职教育评估制度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特别要指出的是,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制定的所有评估标准、方法都依据欧盟制定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南》(ESG)。这说明评估制度的法律法规是属于高等教育规范性法律法规范畴之内的。因此,我国高职教育不仅要有评估制度法律法规,更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才能促使和保障我国高职教育评估得到提升和发展。
2、高职教育评估组织要实行专业化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特点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高职教育的评估不能套用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评估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因此强调高职教育评估的专业性尤为重要,而评估组织的专业化是确保高职教育评估专业性的根本基础。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键是如何行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职能,以及如何发挥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为此高职教育评估组织有必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授权下实行专业化。德国两级制的评估体系搭建了专业的评估代理机构平台,通过认证的评估代理机构一般为行业协会或学会,评估代理机构组织的评估小组由企业代表、学生代表、雇员代表等组成,代表着真正的社会需求和职业需求。这样的评估组织机制有效地保证了把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效果作为主要评估标准,充分发挥了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作用和评估的监督职能。
3、促进高职院校主动成为教育评估主体
促进高职院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是外部评估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因此高职院校是否能达到外部评估要求的标准,关键是建立健全和完善院校内部评估,即建立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特色确立专业教学质量目标,编制达到专业教学质量目标的程序标准,以规范和指导专业教学活动。从被动的“要我评”转变为主动的“我要评”。做到内部评估顺应外部评估的要求,外部评估促进内部评估的发展,二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德国大学评估委员会2007年决议创建了系统审核项目,就是基于建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将纵向的专业质量评估和横向的校内质量保证体系审核有机结合,以促进大学自主建立科学的质量目标和有效的质量形成程序。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职教育评估要做到管理指导以法制化为依据,评估组织以专业化为方向,院校内部以质量控制为主导,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相结合,强调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促进我国高职教育评估体系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针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实践。这不仅对提高我国高职教育评估水平有益,更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Gesetz zur Errichtung einer Stifung “Stiftung zur Akkreditierung von Studiengängen in Deutschland”[S]. Bonn, 2005.
[2]Kultusministerkonferenz. Ländergemeinsame Strukturvorgaben für die Akkreditierung von Bachelor- und Masterstudiengängen[S]. Bonn, 2010.
[3]Akkreditierungsrat. Regeln des Akkreditierungsrates für die Akkreditierung von Agenturen[S]. Bonn, 2009.
[4]Akkreditierungsrat. Regeln des Akkreditierungsrates für die Akkreditierung von Studiengängen und für die Systemakkreditierung[S]. Bonn, 2009.
[5]杨应崧.自源头开始的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导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6]刘晓红.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高教评估的启迪[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1).
[7]姬兴华.高职教育评估有关问题商榷[J].教育与职业.2007(24).
 
Enlightenments to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from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ao Dazhi
(Tianjin Sino-Germ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Tianjin 300191)
Abstract: Bas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accreditation of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develops a thorough interpretation towar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overview of the German accreditation, together wit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ystem and organization. Therefore,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German accreditation will be brought out as a well-grounded summar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demand of Chinese accredi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me useful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will be shed 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accredi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German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作者简介:曹大治(1977-),女,天津人,2005年毕业于德国吉森大学,硕士学位(通过教育部认证)。现任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德语教师。2009年11月参加教育部赴德国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任德语翻译。参与中华职教社组织的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工作。

Introduction to author:Cao Dazhi, female, born in 1977, Tianjin. She graduated in the university Giessen in Germany in 2005 with a Master degree (confirmed by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e works now in the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as a Germen teacher of the Tianjin Sino-Germ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he, as a German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ook part in the VELT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dership Training) Program in Nov. 2009 in Germany, offered by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er research area interests include: The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rganized by NAVE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a),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