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服务外包课程改革 培养合格服务外包人才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3日    

 

 
      一、基本情况
      为适应青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2009年8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软件园合作,在信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主要承担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习实训、高端人才培养等职能,其办学宗旨是:立足青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化服务外包学院,强化校企合作,按照产业需求,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打造青岛服务外包人才品牌。
2009年8月,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成立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以信息技术外包(ITO)相关专业为主,设有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电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6个专业,其中,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在校生近1500人,教职工66人,70%的教师具有企业研修经历。拥有软件技术、网络技术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25个,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750台。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贯彻“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2+0.5+0.5”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习与综合实训并重,学历证书与国际认证并举。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已与东软、微软、海辉、思科、H3C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建有“微软IT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H3C网络学院”等。
      二、主要工作
      (一)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技能
      充分利用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选派教师外出充电培养,参加各种培训研修工作。充分利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达内、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和印度巴哈提大学等单位的合作关系,选派教师研修实训。
      2.鼓励教师企业研修
      70%以上教师进行过为期一个月的企业研修,其中,50%的专业教师进行了为期半年或以上的企业研修。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10名教师具有德国、荷兰、印度、日本、韩国等国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目前有2人成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训教名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团队为院级优秀团队。
      (二)积极开展服务外包课程改革
      1.“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探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多次派人赴青岛软件园、大连软件园等地学习、培训,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10月至11月,与政府及青岛软件园联合组团赴长三角地区、印度进行服务外包工作学习考察。2010年9月,再次组团赴印度考察学习,并与巴哈提大学等印度高校达成合作协议。
      先后邀请青岛软件园实训中心刘全经理、维多利亚加中教育集团中国区王秉全总裁、普加网谢清禄CEO、朗讯公司张为波副总经理、海尔软件张磊经理、海信通信李建成副总经理、青岛富博崔健总经理等企业专家到学院讲座,为全院师生普及服务外包知识。
       2.加大外语培养力度,开展双语教学,强化学生外语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其中软件技术专业外语课时量达352课时(22学分),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英语4级、日语3级。
      3.软件技术专业加大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从大一开始实行英语、日语分方向教学,2010级组建2个对日软件外包班,加强学生日语水平培养,增设《日本软件开发流程和技巧》、《软件日语》、《日语打字》等对日外包课程。Java和.net两个方向加大了英语的教学力度,增加了《软件外包流程与规范》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增设了IT数据流程处理服务外包方向,其他方向增设《BPO基础》、《网络与桌面运维——IT服务外包提供与支持》、《IT英语》等服务外包相关课程,以适应IT服务外包职业岗位群需求。
      4.重视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软件技术专业实现“三个不断线”,即编程训练三年不断线、外语教学三年不断线、实训三年不断线。2008年引入东软实训平台,学生在第五学期开展校内综合实训,从小项目到大项目,采用企业化的培训方式,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及培养软件开发能力,通过3个月的训练,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基本达到企业需求。
      (三)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与青岛软件园合作,将CMMI2的质量标准与教学质量评价进行了创新性的融合,建立了符合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该体系将教学质量检查、学生考勤、过程化考核及题库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实现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督导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所有课程均实施课堂反馈机制,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台。
      2.加强课程建设,实施双证教育
      编写了java、javaWeb、.net、软件测试等方面的讲义、教材23本,目前已出版教材4本,已与科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签署出版合同的8本,明年6月份出版;基于我院项目教学成果,该部分教材已有国内、省内20多所院校参与我院主编的上述教材的编写。完善了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门,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
    将思科、H3C课程嵌入到教学中,引入普尔文考试认证中心,学生在校内即可考取微软、Oracle-sun、思科等国际权威认证。
      (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英才
      1.与青岛软件园合作
      双方合作在2009级学生选出3个班,分别进行我市紧缺的服务外包日语、嵌入式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方向的联合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实施教学计划、共同授课。2年在学校,1年到软件园参加实训,就业。
      2.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
      2010年1月,双方在学生实习实训、软件工程硕士培养和专升本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青岛建立唯一教学基地。7月,首批17名学生赴中科大苏州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该批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了学历,并实现了直接就业。软件工程硕士和专升本在招生中。
      3.共建“微软IT学院”
      与北京达内科技集团合作共建“微软IT学院”,引进微软公司及达内科技的课程体系,培养Java、.NET、3G软件工程师。2010年秋季学期,在软件技术专业2009级4个班中实施合作共建专业的课程体系,采取了企业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授课、共同进行项目指导的教学方式。
      4.与青岛易科德及海信通信公司合作
      与青岛易科德公司在2009年双方合作培养软件营销人才;2010年双方联合成立的用友ERP软件班,已有15名学生已进入公司进行项目实战。11名学生赴海信手机研发部从事手机测试顶岗实习工作。
      5.与北京多语信息技术公司合作软件测试班
      北京多语(Welocalize)信息技术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国际软件本地化与测试的服务外包企业,与微软、AutoDesk等国际巨头的业务关系密切,11月与该公司合作确定30人的AutoDesk软件测试定制班,学生在实习期间学习公司的测试流程和规范,并最终实现就业。
      6.鼓励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院在海尔软件公司、青岛易科德公司、惠信科技有限公司、海信集团、青岛朗讯等30多家公司及新加坡建立实习基地。2010年4月至9月,先后有120名学生赴青岛朗讯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将课堂搬到企业,进行设备组装、质量检测和系统测试等方面实习与实训工作。29名学生到新加坡实习。
      7.与海信通信有限公司合作
      与海信通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将共同组建“海信班”,以教学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海信通信公司将为“海信班”学生提供奖学金,并为学习前三名的学生提供当年学费。
      三、取得成效
      1.多项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2010年4月,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网络技术获得一等奖、嵌入式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获三等奖,6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技术获得优秀奖;2010年“思科网院杯”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夺得大赛第六名,荣获集体三等奖;第三届“H3C杯”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综合技能大赛夺得大赛第一名,并荣获一等奖,两位同学分别获得5000元的奖金;首届“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获得JAVA软件开发高职高专组一等奖、C语言程序设计高职高专组二等奖,我院获得“优胜学校”奖。
      2.招生就业情况良好
      2010年,招收新生468人,其中软件技术专业3个专科一批次班级,生源素质有很大提高;2010届572名毕业生,截止到2010年9月1日,正式从业率为86.36%,其他灵活从业11.01%,总体从业率为97.37%。
      3.积极开展对外培训、发挥社会辐射作用
      连续3年承办教育部高职高专暑期师资培训项目,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展J2EE项目开发、.NET项目开发、嵌入式Linux、网络信息安全等10多个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骨干教师150余人。
      4.师生积极参加新技术学习和研究
今年,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成立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网络安全技术等三个科研小组及学生社团,建立e技术论坛,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专业及课程建设做好技术及人才储备。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成立一年多来,得到政府、企业、行业的大力帮助,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学院成立的目标、领导的期待、企业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体制机制、校企合作、教师素质、课程改革、生源质量、对外培训等诸方面,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越做越好,发展壮大,为青岛的服务外包产业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