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天线接地气”补上高职科研短板


发布时间:2018-05-2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掀起热潮之际,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按下了“优质校”建设的启动键,开启了新一轮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已走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科研工作一直是高职院校功能定位中的一大短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离开了科研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教学改革离开了科研就改不到点子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离开了科研就难以进入深层次。因此,高职优质校建设和优势专业群建设,如果离开了科研,就难以称为高水平。高职院校补齐科研短板,时不我待。那么怎么补?

管理制度驱动

    科研是极具创新性的脑力劳动,需要不断探寻新问题、研究新项目。制度是指挥棒,起着导向作用。就教师群体而言,科研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作保障。

    制度科学与否决定了制度的效用,科学有效的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即激励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和系统联动性原则。一般而言,惩戒性的制度让人趋于守底线,而激励性的制度则会提升人的智慧上限,提升群体绩效。真正管用的制度大都非常简洁,简洁的制度既便于教师学习、把握,也便于管理者执行。制度建设要做到制度间相互衔接、相互照应,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从项目立项、项目管理、学术规范、科研团队建设到成果奖励等,实行制度前后联动、呼应,无漏项、全覆盖,即只要有科研活动就有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

    只有从激励和保护科研积极性出发,制定科学、系统、简洁、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并注重强化制度执行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师整体的科研意愿、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科研骨干带动

    激发群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能忽视领头羊的作用。因为领头羊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以统观全局、把握方向。

    在科研管理上,需要科学制订“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创新性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和管理”,使科研骨干成为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引领者和风向标。

    科研骨干是项目团队的核心和灵魂,要探究有待突破的难点问题和关键技术,寻找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明确自己的创新点,带领团队扎扎实实地产出,让每位成员感受到成就感的阶段性成果,从而激励大家不断朝着目标努力。当然,科研骨干发挥作用,不能仅靠骨干个人的自觉性,更要靠学校的制度保障。

预研立项撬动

    科研不是刨坑,而是挖井,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探测深挖,沉下心来锁定目标孜孜以求。有时最初瞄准的可能只是一个基于基本预测的大致研究目标,通常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值得去探究和挖掘。

    通过预研立项,既可以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方向,深化科研意识,积累科研经验,又可以鞭策教师尽力把项目做细做实,逐步积淀科研成果,努力提升科研追求。

    对立项的预研项目,宜以激励性考核为主要手段,在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面要给予更多关注,在时间安排、团队优化等方面要给予更多指导,以开放的管理,充分激发项目组成员的创造力,从而撬动、催生高层次高质量成果的产出。

教学科研联动

    教学与科研有着内在的统一,正确把握两者的平衡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内涵、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培养能够在更大范围参与竞争与合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教师针对教学中需要验证、拓展、更新、深化的内容进行研究,可以更新教学理念、改善知识结构、深化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把自己科研工作的过程和成果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使理论教学与岗位技术技能紧密对接,课堂教学有效互动,从而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有效整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和科研管理部门要着眼于增强教学与科研的合力,要整合教学与科研团队,打通教学与科研业绩考核,并完善教学与科研成果相互转化的机制,以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辅相长,从而逐步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产业需求拉动

    国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提出,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特别重视增强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的能力。这些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指明了方向。

    高职院校的科研既要“连天线”更要“接地气”,既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又要积极对接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技能积累,从而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只有深入了解区域的支柱产业、经济重心、文化流变,准确对焦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中的问题,高度对接生产设备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管理手段创新等需求,沉下心来与生产、建设、经营、管理一线开展协同创新,把科研做在企业里、工地上、市场中、社区里,才能使研究方向正确、破解节点到位、成果转化顺畅,才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入深层次。

    总之,只有聚焦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解决生产一线的真问题,才能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科研的价值。

    科研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科研个体来讲,摒弃功利,无关考核,问题引领,兴趣驱动,是最高境界。对科研团队来说,有协作精神,有主动为企业解决工艺更新、流程再造、技术升级、产品研发、管理转型等问题的愿望与责任,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状态。高职院校的科研,如果能进入到自发自动的状态,那么,高水平优质校建设、专业群建设自然会水到渠成。

    (作者:李慧玲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