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职业教育“得意之作” 奋力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山日报》 2018年5月21 02版

  今年3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4月,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到中山调研,强调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统揽一切工作的总纲。谋划推动新时代中山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密围绕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中山新的战略定位,不断丰富“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内涵,以“奋进之笔”写好“得意之作”。

  ■加大政府投入,优化结构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充分释放职业教育的力量,首先要从政府层面加强统筹和政策引导,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创新模式,优化中高职教育结构布局。一是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专业和师资队伍等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和名品牌实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工程。二是由政府购买行业企业相关服务,赋予行业制定标准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就业状况,参与教学评估等法定义务,将其成本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由政府支付企业为学生实习所提供的教育及其产生的成本,建立实习生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三是根据组团式发展战略,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新一轮布局调整,合并薄弱中职学校,确保每1所服务一个经济组团。同时,加大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四是构建多层次职业教育创新网络。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组织相关力量,形成全市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职业教育创新格局。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技创新

  针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要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发基地。近年来,全市几所高职院校在服务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机制仍然贫乏,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格局尚未形成。当前,政府应加快推进产教融合与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将产教融合发展的重大项目,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同步实施。同时,结合中山区域功能和产业特点,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完善行业与职业教育的对话机制,支持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职业院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育人平台。职业院校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设专业,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建设优势,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在全市统一规划建设“新型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中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劳动力素质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作出的新部署。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培训新体系,政府方面,要避免绝对行政分割,切实解决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导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政策不统一、资源浪费和运行不畅问题,彼此促进,形成合力;要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制度和监管手段,整顿培训市场,提升培训质量。学校层面,要制定规范制度,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培训在学校中的边缘化地位,改变教育与培训工作“两张皮”现象;要建立培训市场需求反馈机制,开发适应“终身学习”社会和“转型升级”企业需求的学习平台和“课程包”,提供更加优质灵活的培训服务。

  ■汇聚创新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市的中山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积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通过连接国际顶尖创新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体系新支柱。要打开“中山智造”的新版图,就要落实“招才引智”计划,加快对高科技人才引进的步伐,推进人才、产权、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一体化,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的完整闭环,打造环珠江口创新圈。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紧缺适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同时,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以激发活力为目标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制度,既做优技术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多样化学习平台“三大平台”,又加大力度引进一流人才,培养卓越团队,产出一流成果。(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何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