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薪火相传

访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唐文忠


发布时间:2017-11-2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28日10版

在日前举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上,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唐文忠提出,“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应该主动作为,形成办学特色,自觉践行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唐文忠的观点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职业院校如何开展“非遗”活态传承、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唐文忠。

记者:学院以“非遗”活态传承作为重要办学特色,是基于什么考虑作出的决定?

唐文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应尽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如何提高“非遗”传承水平,是关系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一个不容懈怠的重大问题。学院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担当民族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建设者责无旁贷。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底蕴深厚,培养了大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为了进一步提升内涵建设,促进人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2012年学院启动实施了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该项目以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从专业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研科研立项、艺术创作立项、师资结构调整、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力,全方位推动民族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技艺、民族文化素养,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在该项目推进过程中,学院逐步探索出“‘非遗’活态传承,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非遗”活态传承,即利用福建省“非遗”资源推动“非遗”项目融入专业建设、开展“非遗”项目研究、利用“非遗”资源创作、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引入师资队伍、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社会培训等。产教深度融合,即与民族文化企业建立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机制,共赢发展。

记者:怎样把“非遗”活态传承与专业建设、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唐文忠:在“非遗”活态传承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结合方面,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对接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2013年以来,学院根据福建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趋势,先后开设了工艺美术(漆艺方向、木雕方向)、陶瓷设计与工艺、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修复方向)、茶艺与茶叶营销(茶文化创意设计方向)等专业(方向)。

二是推动“非遗”项目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学院把福建民间舞融入舞蹈表演专业、福建传统音乐融入音乐表演专业、闽派古琴融入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和莆田木雕技艺融入工艺美术专业、建阳建盏烧制技艺融入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裱褙技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专业、民族服饰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专业等。

三是开展民族文化与“非遗”项目调查研究。学院成立古琴艺术研究中心和福建民间舞研究中心;学报《艺苑》出版4期福建“非遗”专刊;出版9部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教材;大力支持教师开展相关的专项研究。

四是利用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师生们创作了一批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作品、美术作品、茶艺表演作品,多次在国家、省部级大赛上获奖。

五是建立“非遗”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学院从行业内聘请35位技能高手、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聘请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客座教授;成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工作室;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文创企业实践,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此外,学院还将民族文化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记者:突出“非遗”活态传承办学特色的实践与创新,对区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有何作用?

唐文忠:学院在“融入”上做文章、在“对接”上下功夫、在“服务”上创特色,密切与政府、行业、企业、“非遗”传承人、同类高校对接,探索“整合资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形式,精准服务福建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

助力区域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文化战略,推动“丝海”文化的传播,参与“丝海梦寻”等优秀文艺作品的排演;与福建省歌舞剧团实施“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表演类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民族音乐、舞蹈节目演出;服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福建宁德畲族歌舞团合作,长期培养畲族歌舞演员,在校生参与畲族舞蹈剧目“山哈魂”“凤冠银光”在京展演;促进本地域“非遗”传承人群素养提升,承办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承担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建盏烧制技艺的传承人群培训任务,近3年培训11期共660人。

助力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师生参与企业工艺改造升级,注重每个专业对准一个区域、对接一个企业,打造学院与县域经济的对接平台。如学院古琴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龙人古琴村共建古琴实训室;工艺美术专业“送教入企”,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提升莆田腾晖木雕工艺有限公司艺术设计能力;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联合福建索佳艺陶瓷有限公司成立陶瓷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促进该企业转型升级;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联合清铧茶叶有限公司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共同研发推广产品。

记者:突出“非遗”活态传承办学特色,给办学带来了什么影响?

唐文忠:学院走突出“非遗”活态传承办学特色之路,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增强了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促进了专业结构调整,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批与民族文化相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创作了一批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提升了学院服务区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发挥了艺术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强化了民族文化技艺的学习,促进了就业,提高了就业质量。

2013年,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授予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基地”,舞蹈表演专业被教育部等三部委授予“全国职业院校首批100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5年,学院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首批试点高校;在文化部科技司、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与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荐下,学院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或专题发言;2016年,在第11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校长圆桌会议上,学院应邀作了“加强‘非遗’人才培养,架设艺术教育交流桥梁”的主旨演讲;今年,“‘非遗’活态传承,产教深度融合——艺术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项目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借用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教授的话说:“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非遗’活态传承、产教融合的特色办学,为艺术职业教育闯出了一条新路,意义重大,前程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