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匠精神”培养人才成效卓著

精工细作培育优秀“智造”人才


发布时间:2017-03-2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29日 第07版

当数字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轰然展开,敢为人先的浙江应势而动,提出“浙江智造”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丁金昌院长的带领下,抢抓“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机遇,以机电专业人才为主攻方向,以“精工”文化为校本精神,积极应对挑战,建设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具有智能制造专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A “精工素质”树人

“‘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内涵的现代工匠精神,对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丁金昌院长说。

的确,人才素质是检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合格的制造业人才必须具备‘精巧、精准、精湛与精益求精’的‘精工素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校六十多年来,始终立足行业背景,以“服务浙江制造”为使命,秉承“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和“开放办学谋发展、合作育人求质量、服务社会做贡献”办学理念,为浙江省制造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6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学院取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其中,更令师生们自豪的当属六张“名片”:2007年,学院以优异的人才培养质量入选“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被授予“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称号,也是浙江省内仅有的一家;2015年,成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2015年,两个专业成为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试点专业;2016年,入选“百所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院校”;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国际化特色学校,全国首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学校,浙江省首家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缅甸)公派学历留学生的学校。

厚积薄发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携带充沛的动能迈向浙江省高职院校优质暨重点校。学院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领》,服务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体制综合改革与机制创新,致力于在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与推广、机电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社会培训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将学院建成具有机电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30强。

精炼专业品质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自身机电专业优势和雄厚的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通过积极分析智能制造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对接浙江智能制造产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了一批对接智能制造的新专业及专业方向,并将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与新技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的复合人才。

学院将机器人和装备、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等11个产业列为省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目前,学院拥有与浙江制造业高度契合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设计等33个专业,69个专业方向,打造出了浙江省制造类专业全、实力强的机电类专业群。将人才培养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升级,人才层次从技能型到技术型提升,为浙江省产业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与内涵建设,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5项,累计获奖数位居浙江省高职院校首位。

“好教师是好教学品质的基石。”学院党委书记黄道平的话简洁而有力。在院党委领导下,学院通过实施教授工程、博士工程、“双师”工程等六项工程,培育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实践双能型的雄厚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茅。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中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35%,硕士、博士占比达64.47%,双师型教师占82.88%。其中,国家教学名师2名、省级6名;国家优秀教师2名,省级4名;国家教学团队1支、省级4支。

精心打造实训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更本质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教学路径。丁金昌院长曾专门撰文谈及学校“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他认为:“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只有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这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并提出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实现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等八个“合一”。

在该理念指引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和学校专业设置,规划建设了五大实训基地,为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提供了优渥的条件。

“浙江智造”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是省人社部门与财政部门的资助项目,由学院联手著名自动化技术供应商德国FESTO公司和企业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技术领袖SAP公司合作共建,是国内集成度高、设备先进,且全面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的公共服务平台。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是培养以工业机器人、自动生产线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人才,也是学院研发和培训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的重要基地。智能制造(离散工业)实训基地可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柔性化,提高工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智能制造生产线控制技术实训基地构建了一套符合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智能制造产线模型,并结合上位软件,形成一套完整的“互联网+制造”研究系统,是实现“互联网+制造”的良好技术平台。3D打印技术实训基地由金属件打印工作室、产教结合工作室等部门组成,可供工业设计、材料成型技术等专业学生提升创意、制作手板。

目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有技术先进、工业化生产环境特质明显,具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与技术服务、生产”“五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20个,各类实训室22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2亿元。此外,学院还与浙大中控、上海大众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136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精诚服务地方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实用性的有效模式,也是学院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渠道。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设立浙江省制造类职业能力开发研究所,依托政校企合作,开拓培训项目群,先后开展了教育部门德国职业教育法培训、教育部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培训等,形成了国内享有盛誉的“浙江机电”社会培训品牌。研究所开发教材61套、职业标准2套,培训逾6万人次,完成职业鉴定4万余人次。

学院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拓展技术技能培训项目,积极对接《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的要求,增强了学院实训基地的技术性、系统性。同时,基地还面向省内外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实训、新职业开发和技术创新等多项工作,现已经初步建成数控装备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测控与工业网络技术等8个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团队和研究所,展现了学院在机、电、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特长优势和技术服务实力。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积极与企业联手进行课题攻关,依托机械加工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支科技创新团队,为5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彰显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技术服务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院与杭州南都能源科技公司联手开发的“适应多规格电池极板下料机器人集成系统”“12NDC电池翻转合盖机器人工作站”申请了8项专利(发明专利2项),项目现已投入生产;为杭州科仪汽车设备技术公司研制拖拉机检测线数据远程管理系统;为海宁市农业机械管理站研制海宁市农机安全监测中心可视化远程管理系统开发;为广西阳圩农场、安徽皖垦种业、农业部门农垦机构、农垦监管平台职能监视系统、吉林科盛杂粮追溯项目等企业提供物联网技术服务等。

近三年来,学院共开展技术服务类课题200余项,取得授权专利800余项,向企业成功转让专利13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16项,完成知识产权转让1项。特别是学院主持的《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终端及系统》荣获了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浙江“智造”、中国制造“强国梦”,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更多像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这样有实力且务实的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王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