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纪实

——尚农乐耕 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17-03-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15日08版

b.jpg

学院党政班子合影

c.jpg

市领导就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问题到学院进行专题调研

d.jpg

上农韵

2011年,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召开了第一届党代会,确立了“为农服务 特色立校”的办学宗旨,明确了通过5-10年努力达到全国一流农林院校的建设目标。学院树立四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全面对接上海建设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始终坚持特色立校,准确把握好学院的独特定位;始终坚持内涵建设,全力夯实学院发展基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一路走来,在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下,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

【党政篇】顶层引领,全面从严治党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坚持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

学院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弘扬正能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工程,融入学院教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二)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推动学校工作科学发展的领导水平

严格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治校能力为核心,以院系两级领导班子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创新干部教育培训途径,优化干部梯队建设。

(三)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四书四会三报告”制度。建立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人员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加强廉政教育。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人才招聘等制度,规范招生考试行为,严格财务和资产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

(四)坚持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发挥党组织战斗力

严格落实基层党建主体责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将党支部生活与教书育人、与教师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支部工作保持生机和活力。坚持发展党员的有关程序,保证党员质量;坚持把民主评议党员与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结合起来,将党员教育管理融入党建活动之中。

(五)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多形式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突出学生需要、“三农”需要。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着力打造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思政工作队伍。弘扬“尚农乐耕生生不息”的校园文化精神,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团学和党建、学生事务管理以及网络思政教育等团队的建设,加强大学生资助及就业工作。

(六)持续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和谐校园

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凝聚功能,发挥工、团、学等组织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健全和完善适应新的形势下统战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支持统一战线成员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充分发挥适当物质待遇凝聚功能,关注师生员工诉求,努力做到教职员工收入随学院事业发展同步增长,逐步实现广大教职员工共享学校发展成果。

【回首篇】“十二五”期间主要成效和经验

“十二五”期间,是学院建设事业取得快速发展,是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增强和充分展现的五年。五年来,学院圆满完成了隶属关系划转,特色高职院校建设,推进了教育综合改革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专业形态、办学形态以及校园形态取得了较大的建设成就,人才培养质量、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以优秀成绩建成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观念及方式进一步转变

学院坚定“为农服务、特色立校”的办学定位,以特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对接上海“三农”发展需求。通过优化专业布局,调整系部设置,初步建立了6大涉农特色专业群,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农学专业大类。涉农专业及涉农学生比例均达到80%,在全国率先破解了农业院校老师不教农、学生不学农、毕业生不务农的离农化问题。

广大教职员工的观念回归农业本位,教学方式进一步向“教学做”一体转变。形成了“中高贯通、农非贯通、基专贯通、种养贯通、双证贯通”的专业形态;在办学理念和教学实施上形成“学校育人与三农需求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实景训练与虚拟训练一体化、在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一体化”办学形态。借助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推进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建设,五年来先后开设近20个双主体校企合作班、现代学徒制班,形成规模效应,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并入选上海教育综改典型案例。五年来,产生了12项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

依托实训基地,学院建设发展自主的产业生产能力,从机制上解决了产业链条与专业链条的有机衔接与融合。以“生产、生活、学习”三位一体劳动者素质教学培养模式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成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教育教学改革显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重点特色专业就业对口率70%以上,逐步解决涉农学生弃农化问题。五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农业项目获奖39项,名列同类院校前茅。

(二)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完成,内部治理体系得到优化

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章程》获核准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基本治理结构。为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学院优化调整内部组织机构,提升办学治校能力。重视建章立制,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等制度,推出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不进学术委员会、不直接分管人财物等改革举措,建立了书记、院长及班子成员的定期沟通谈心制度,党委、行政、学术委员会、教代会代表的定期沟通制度。

学院不断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通过修订完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预算执行管理得到加强,预算实现上报下达无缝对接,进一步规范了固定资产管理及招标采购。项目审价制度有效提升了项目规范性。项目绩效监管由重“建”转向重“用”重“管”。法律事务咨询制度有效规避了学院经济风险。学院资产关系清晰,无债权债务和历史遗留问题。

(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干事创业的环境风清气正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获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学院连续9届获评上海市文明单位,多次获平安示范单位。“尚农乐耕 生生不息”的校园文化精神深入人心,以校歌、校徽为标志的校园文化符号获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认可。通过以“上农之春”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品牌,以及打造上农魂、上农梦、上农韵为主的农业文化景观带,营造了农林文化特色鲜明、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院通过恢复大学生晚自习制度、收看新闻联播等措施抓校风学风,以“八个结合”工作方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委坚持把宣传纪律作为重要的政治纪律常抓不懈,加大对自媒体、网络、论坛、报告会等平台的监管和监控,确保三尺讲台无杂音,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上课有要求。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委班子不遗余力关注并改善校园民生。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了解情况,通过教工食堂自助早餐、周五自助午餐、智慧食堂、空调进学生公寓、综合教学楼集中供暖、建设“教工之家”等,切实改善师生员工生活学习条件的民生工作。

(四)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训设施设备达到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学院实训条件整体达到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6244平方米的都市农林开放实训中心投入使用,可同时容纳二百余名师生住训。学院新增及改扩建22个实验实训室,新增900余个实训工位,拥有各类农机900余马力。实训基地建成现代化植物组培室,啤酒、酸奶发酵生产线,年产能6000万株的工厂化育苗实训园,以及全国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

办学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形成信息网络安全体系,“I尚农”移动端应用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为打造智慧校园奠定基础。通过天然气综合利用、风力发电、学生公寓楼太阳能热水和空气源热泵、教学楼屋顶垂直绿化等一批工程,实现能源多元化和节能减排。

事实充分验证了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之初的眼光和魄力。经过一轮轮扎实有效的改革之后,人们欣喜地发现,完善的顶层设计、科学的管理制度、灵活的运行机制、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在几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望篇】“十三五”期间奋斗目标和任务

学院未来发展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使学院达到国家级别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标准,实现全国一流农林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家领导人重要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为农服务,特色立校,准确把握好学院的独特定位;坚持内涵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驱动发展。

(一)狠抓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上海三农发展需要什么专业,就建设发展什么专业”的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大力开发上海现代都市农业所需的专业,开发具备现代都市农业特点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农业产业通识类贯通课程,形成农业类专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推进双证融通专业建设,推动涉农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真实情境、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深度融合。挖掘课程及教学环节中的文化育人功能。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推进教学与生产的对接。推进重点专业高本衔接,完善农业人才培养“立交桥”。建立招生与就业、招生与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支持实训基地特色发展,试点实训产品商品化,打造师生创新创业基地。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与境外同类院校开展教育合作交流项目,开展学历和学分互认等交流项目。开发引进世界优质职业教学资源。拓展学生海外学习实习、升学渠道。

发挥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优势,推进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健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网络化。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成效。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加强第三方督导及评价机制。完善实训教学信息化管理。

(二)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作为引进教师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培育引进国家级别教学名师、农林类重点建设专业急需拔尖人才。扩大教学名师队伍规模,培育或引进国家级别教学名师,培育国家级别教学团队和市级专业教学团队。加大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引进力度。特设岗位聘任知名教授和专家,加大海外名师项目申请力度。

加大中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力度。依托市教育部门培养计划项目,提升中青年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中青年拔尖人才。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带教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访学、优青培养项目,扩大教师对外交流的规模。

培育高水平“双师”结构专业教师队伍。以“校企共建”为突破口,创新“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模式,支持和鼓励教师产学研践习。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家、科技人才和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及能工巧匠来校兼职。

(三)突出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影响力

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开展校校、校企、校所的协同研究,鼓励开展解决实训基地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研究。搭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成立以校内师生员工和企业经营者为主要成员的经营实体。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转让或转化,开展职务科技成果等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分配改革,改善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奖励制度。

提升技术服务、培训及继续教育水平。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和团队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为农服务活动,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社会、服务“三农”能力。积极参与农林类职业工种的开发、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服务农村基层干部、农业一线科技人员和社会人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提升。积极开展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三农”服务工作。

(四)不断提升办学条件,提高校园综合保障水平

根据学院各校区的资源和条件,确定功能定位。以建设“四位一体”的校园形态为指导,进一步推进农林文化景观带规划建设。启动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建设工程,创建节水型校园。创新“耗能清晰化、管理数字化、消耗合理化”的管理模式。

构建资源保障信息系统平台,形成实时动态、快速响应的管理机制,实现各类资源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制定学院内部控制手册,完善“阳光财务”,引入第三方参与监管学院财务及内部控制。后勤管理实现以服务质量、安全责任、财务核算等KPI绩效考核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

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主校区与各分校区实现网络互连。建设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创建云安全服务体系,保障学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推进“互联网+”高校服务和管理创新,建立智慧校园一站式服务大厅。构建移动智慧课堂;推进信息资源中心建设。

(五)完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建设

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为根本依据,不断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党委会和院务会工作机制;按照“三重一大”事项清单,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建立决策咨询机制。实行行政定期向党委汇报制度。建立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机制,监督制度运行。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运行,发挥其在学院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党务公开、信息公开机制;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对学院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学院师生员工参与学院深化综合改革的积极性。

深入推进学术权力规范运行。完善“学术立校、教授治学”的学术治理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学术委员会委员遴选和淘汰机制,明确学术委员会权责,不断提升学术委员会委员履职能力。

完善行政运行体系。深化校内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责,规范工作流程,逐步实行“限时办结制”及“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提升行政效率与质量的制度。

登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对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而言,改革的道路,只是刚刚开始。精彩,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