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 百花争春香满园


发布时间:2017-03-1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时指出,要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承担着重要使命;

    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对外开放提供着有力支撑。

     “一带一路” 教育“软力量”四两拨千斤

    2016年,教育部出台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下简称《教育行动》),为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一带一路”是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顶层设计,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世界教育中心的路线图。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家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这“五通”中,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而教育正是促进各国人民交流的民心工程。

     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2016年7月,主题为“教育优先、共圆梦想”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举办;9月,全球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10月,以“构筑通向未来的中欧教育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中欧教育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

     每一次世界教育的聚会都在助力各国教育合作与交流,也彰显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意愿和魅力。

     近几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2016年在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05个,创历史新高;沿线64国在华留学生共207746人,同比增幅达13.6%,高于各国平均增速。

      “经贸走到哪里,教育的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教育的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教育行动》提出了教育的“五通”——教育政策沟通、合作渠道畅通、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和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

     未来5年内,“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或研修,并在3年内每年向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鼓励沿线各国高等教育院校在语言、交通运输、建筑、医学、能源、环境、水利、生物等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共商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逐步实现就业市场的从业标准一体化。

     互通有无 留学生“使者”传递世界文明

      “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身着绿军装、头戴厚帽子,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学生文杰在演唱《智取威虎山》中的《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选段。无论是唱腔、动作,还是眼神,都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与掌声。这是2016年3月19日晚在伦敦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举行的第15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英国区决赛现场。

     如今,越来越多的各国青少年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戏曲、书法、剪纸、中医、汉语等关于中国文化的一切,都是他们前往中国学习的理由。

     党的十八大以来,来华留学规模持续增长。2016年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比2012年增长了3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与此同时,孔子学院已布满全球,各国学生不出国门就能领略来自东方的古老文明。全球目前已有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中外专兼职教师达4.6万人,各类学员210万人。

     这些致力于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外教师、学员和留学生,作为国家间人文交流的学习者和体验者,使中华文明走得更远。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留学人员生源地。2016年的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生共49.82万人,分布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同时,国家公派留学生人数也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公派留学生共107005人。其中派出访问学者44814人,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62191人。他们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紧缺人才和战略后备力量。

     在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我国正在努力提升人文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全力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教育合作 中外高校共促世界教育融合

     2016年8月8日,250名马来西亚籍预科新生以及500名来自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本科新生走进了位于马来西亚的厦门大学分校。作为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教育领域合作的旗舰项目,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中国知名大学开办的第一所海外分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境外办学的一座里程碑。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我国教育机构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03个,其中教育机构有5个,分别是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中文学院。

      “走出去”“请进来”,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一方面在扩大与发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稳步推进境外办学,一方面在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等优质资源,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促进高校科技国际协同创新,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6年,浙江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正式建立联合学院,在基础医学和生物学领域联合开展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教育部在2016年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12个。

     因此,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不出国也能“留学”,也能享受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已经实现。截至2016年3月19日,我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2403家,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约占90%。

     近年来,将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强强联合的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上海纽约大学授课的首批教授中,就有7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两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6年,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硕果累累,这源于中外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探索优化,源于教育部门对教育改革的大胆创新,更源于国家对于教育开放政策的方向性引领。中国教育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出国留学

     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为36.26%。

     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1.46∶1下降到2016年的1.26∶1。

     2016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攻读本科以上学历占七成,其中本科生30.56%、硕博研究生35.5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公派留学生共10.7万人。其中派出访问学者44814人,占派出总人数的41.88%,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62191人,占派出总人数的58.12%。

     来华留学

     2016年在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05个。前10位生源国依次为韩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日本和越南。

     2016年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比2012年增长了3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2016年在华学历生人数达21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7.4%,比2012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硕博研究生人数达6.4万人,占总人数的14.4%,比2012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2016年共有13万名外籍学生在我学前教育机构和各类中小学就读,各级各类外籍学生总数已逾57万人。(数据来源:教育部 CFP供图)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大学应该做“一带一路”上的引领者

      “丝绸之路”是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

     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将改变未来人类发展的轨迹——全球由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空间,互联网及虚拟空间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与人的交往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第四次革命,没有任何一个区域能够独立于信息化大潮之外,被动地深陷其中不如主动融入。

     中国是关心全球发展命运的负责任大国,愿意携手所有国家共同发展的负责任大国。“一带一路”倡议所传达的信息,体现了一种全局观和历史观,这是21世纪新的国家发展观。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力争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引领者和桥头堡的作用。作为地处陕西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自然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同支持下,大力推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汇聚了诸如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近130个,围绕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动力、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力电子等高新技术前沿领域,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产学研用长效合作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集聚高地、成果研发高地,产业发展的技术引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示范,“一带一路”引领国家任务的纽带。

     为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西安交通大学积极倡导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搭建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目前,已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所海内外高校加入联盟。

     社会的一切都在变化,高等教育也在随之变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非常前瞻,教育、科技乃至未来社会发展形态都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改变和引领。中国的大学,应该做“一带一路”上的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中国的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探索一条21世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子:一方面,大学应该开放办学,主动融入社会,瞄准世界和国家重大需求,勇挑重担,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大学作为产生思想、启迪智慧、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应该弘扬“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不分大小、不分强弱、互相帮助、共谋发展,通过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促进各国全方位合作,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 本报记者 张东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