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专利转让”玩坏自主招生


发布时间:2017-02-1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新的招生季马上就要来了,严防“歪嘴和尚”念歪自主招生的经,各所高校应该早有作为,而教育监管部门不妨在舆情热点上顺藤摸瓜。一句话,自主招生领域少些重霾,高招改革才会多些和顺。

    2017年高校自主招生即将拉开大幕。从往年报考情况看,不少名校会为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开绿色通道,比如专利证书就是获得考试资格的重要“敲门砖”。而与此同时,不少高中家长也收到“专利转让”的小广告,一些机构动起了歪脑筋:家长只要花点钱,现成的专利能转到孩子名下。更有甚者,拿别人的创新项目以考生的名义申请,号称“不会留下痕迹,高校也查不出来”。

    奔着自主招生的蛋糕,各种“偷跑”,都蛮拼的。想想也不奇怪:高考加分的门关上了,还有自主招生的窗户开着。

    如同英国阿克顿勋爵“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古老逻辑,高考有多重要,寻租的念头也就有多疯狂。这个道理,制度设计者其实深谙于心。因此,早在2014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规定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体育特长生等5大加分项目。高考加分制度已经被玩坏,这个时候,自主招生若不设防、或防火墙太弱,将成为一些人眼里的唐僧肉。

    遗憾的是,这样的担心还不算杞人忧天。上网搜索“专利转让”,搜索量达到两百多万,各种专利转让机构铺天盖地。更要命的是,有些学校“每年都会收到大概六七千份申请材料,往往没有精力去仔细盘查其中的专利证书”。唯一的威慑与处罚,大概就剩下“一旦有人被举报证书造假,查实后考生会进入诚信黑名单”。于此而言,孰轻孰重、偶然与侥幸,似乎都不难推论。

    若3000块钱的专利证书,就能轻易突破高考公平的底线,恐怕自主招生就要出现系统性风险了。当然,商家掮客的夸张之词,纯属暴利促销,自然不足为信,但这种堂而皇之的交易成为地下的“刚需”,对于严肃的自主招生制度来说,起码是值得警惕和深思的。

    对于社会来说,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前提,是高招制度能“不拘一格录人才”。自主招生的初心,在于特色与个性,在于纠偏“一根分数线到底”带来的不公,也为特长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全世界多元的高等教育,几乎都摒弃了“一张卷”的整齐划一,在自主招生权限与内容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类似专利证书的猫腻,既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能因噎废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主招生制度完全可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真才实学面前,“假做真时真亦假”的把戏,终究是一拆就穿。只要高校严把资格审核关、在测试环节追问到底,何愁不会让李代桃僵的现出原形来?如果能在全国层面的自主招生中增加材料作假的成本,让作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谁还敢铤而走险。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这一基本法则,也适用于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给了你“自主”的权力,你还得真正会“招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自招中的程序疏漏与贪腐疑云,高校的“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应该有更宽泛的内涵与外延。

    如果传闻当真,3000元买个专利证书,就能敲开名校自主招生的大门,自主招生的公信何在?新的招生季马上就要来了,严防“歪嘴和尚”念歪自主招生的经,各所高校应该早有作为,而教育监管部门不妨在舆情热点上顺藤摸瓜。一句话,自主招生领域少些重霾,高招改革才会多些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