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兴闽东高职教育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弱鸟先飞


发布时间:2016-12-0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闽东的教育水平提高了,闽东的经济才有可能赶上全省平均水平。振兴闽东的希望在教育”。

    ——摘自《摆脱贫困》

    《朱舜水集·劝兴》有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任宁德地区领导为闽东教育发展制定的方针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并且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技术教育要紧密结合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培养熟练劳动者的摇篮,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需求也比较突出,应该因势利导地把职业教育搞好。”

    闽东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渐强的发展历程。2005年5月,闽东才有了首所高职院校,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所高职院校——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她由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师范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八十余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培养出台茶之父吴振铎、全国茶树育种专家郭吉春、中国工艺美术大奖“百花奖”获得者郑平芳、中国好声音歌手金池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近几年,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立足闽东,面向海西,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以德树人,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依托区域产业,服务转型升级,产教融合,厚德强技,四园一体”的闽东区域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在不断地努力下,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并荣获“福建省第十二届文明学校”“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院校等荣誉。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弱鸟先飞”的发展历程诠释着“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内涵和精髓。

    专业结构合理优化,招生工作突破瓶颈

    办学规模是学院的生存线。2012年前,学院已连续3年招生录取人数不到400人,招生工作举步维艰,学院面临着生存的极大危机。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宁德市“六新大宁德”的总体战略,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专业数量由2012年的18个增加到今天涵盖装备制造、文化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及新兴经济社会急需的38个全日制专业,成人教育方面也取得零的突破,目前有21个成教专业。同时,学院多措并举,在校生规模由2012年的1200多人增加到2016年的4500余人,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学院不断更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引领内涵发展。目前,学院形成了机电装备制造、特色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商贸管理等5大类特色明显的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茶叶生产加工技术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别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验收,“机电装备制造类专业群”被评为首批福建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近几年还获批7个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2个福建省现代学徒制培育项目。

    学院建成一批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基地。近几年,在校企深度融合中也硕果累累,学院现有校内实训场所面积25083平方米,校内实训基地(室)66个,校外实训基地93个,其中拥有两个国家级别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设备总值36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改革创新特色鲜明

    学院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订单人才共育、工学交替教学、政产学研协作、科研教学互动、共建生产基地等协同育人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学院推行教学模式改革,由行业(企业)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形式共同培养学徒,主干专业课合作行业(企业)参与率达全部,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与当地龙头制造类企业共育共享人才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首批“福建省‘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四年来,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获三等奖以上项目共122个,其中获得国家级别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级项目111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74项,办学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学院注重开展创业培训,探索出“BEST”(Base基地、Encouragement激励、Station平台、Team团队)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学院先后获“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福建省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众创空间”“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获国家级别二等奖1项,省级奖励12项,获省市级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项目24项。形成了一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创业率高的特色高职育人新模式。

    师资科研相得益彰,服务能力持续攀升

    2012年,学院师资力量薄弱,队伍结构极不合理。近些年,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结构日趋优化,师资水平逐步提升。目前在职教职工260余人、专任教师171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达38.87%,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46%,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70%,校外兼职教师比例为42%。

    近年来,教师在论文发表、发明专利、省级课题立项、社会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院长傅高升教授领头带动,2014年他主持的《对接闽东主导产业集群,创新实践区域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获得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也是宁德市高校零的突破)等。学院“机电设备及绿色冶金新材料加工”获批为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批8个建设项目之一。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94项,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1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达500余篇。

    学院还致力于精准扶贫工作。近年来累计为闽东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16300余人次;为企业订单培养867人;为5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600人以上,向工业企业输送贫困劳动力1800人以上;承办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大专班、举办农民技术员培训班等。近四年累计为满足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培训16000多人次。这些“输血更造血、扶贫亦扶志”的做法切实推动了精准扶贫“宁德”模式的发展。

    联合办学相倚为强,整合资源蓄势待发

    学院与台湾义守大学和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等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双方互派师生开展访学、交流等活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学院协同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宁德市职业院校联盟,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与学院所在地政府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市院联席会议制度,共建协同创新公共平台。多措并举,整合区域内职教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服务地方产业的领头羊。

    学院还与驻宁部队92335部队签订了“深度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92335部队分院”。发挥高校优势,帮助官兵成长成才。为传扬国家领导人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军民共建共同发展”的思路和宁德市创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总体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传承“滴水穿石”精神,永葆“弱鸟先飞”之心

    宁职人深知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改变落后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韧劲,有毅力,付出数倍于他人的努力。宁职人深知推动学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需要他们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并敢于正视问题、直面不足。所以他们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的实干,一步一个脚印,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沉下心来,俯下身去,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将持续促进学院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协调发展。正因为此,使命艰巨,道路荣光。他们深谙“弱鸟先飞”要有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胆识;要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机遇面前主动把握,挑战面前迎难而上,在攻坚克难和抓好落实上狠下功夫;还要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气魄。只有让观念“先飞”才能为推进学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内在动力。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以“弱鸟先飞”的态势,紧紧把握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区域发展叠加的难得机遇,志在建成校企深度融合、区域办学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示范引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

 

           作者:杨 勇 陈 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