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公民”教育构筑高职生“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6-12-0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在教会学生工作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对高职院校传统抽象的育人目标进行了六个维度的具象分解,确定了“六民”教育的进阶式育人目标,紧跟时代特色构筑学生的“中国梦”。

    “六民”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公民、学校公民、职业公民、企业公民、中国公民、世界公民”六个维度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学校观、职业观、企业观、中国观和世界观。其中,“社会公民”是最基础的维度,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社会公民。“学校公民”使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融入学校文化之中,打上更鲜明的学校精神文化烙印。“职业公民”对学生进行准职业训练,提前打牢职业基础,提高职业素养。“企业公民”要求学生与企业紧密对接,体验职业现场,具备适应企业要求的企业素养。“中国公民”要求学生具有中国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国家和民族。“世界公民”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具有对接国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维公民”之间既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也有逐层递进之意。为此,该校构建了“六民”教育课程、活动、评价“三大体系”,以逐步进阶的形式,实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六维公民”育人目标。

    首先,构建“六民”教育显性和隐性课程体系。

    学校把“六民”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编入教学计划,分6个学期展开。在课程安排上,分显性和隐性课程两类,其中,显性课程为“六民”教育、德育课程、其他公共基础课和融入性课程,隐性课程包括融入“六民”教育内容的各项活动。

    其次,形成六大载体,构建“六步进阶”的活动体系。

    第一,以“十德”活动为主要载体,培养社会公民。学校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重点抓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把对学生在德育方方面面的要求概括成“穿衣、吃饭、住宿、走路、开会、上课、上网、说话、仪表、危机应对”等10个方面的十分具象的要求,使德育不再生硬。

    第二,以社团活动为主要载体,培养学校公民。学校通过社团活动,给学生打上学校文化烙印,社团规模逐年增加,现已有经营类、服务类、公益类、兴趣类社团60个,每年加入社团学生人数超过3000人次。

    第三,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主要载体,培养职业公民。学校将全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载体,把“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引入常规课堂,每个学生学期末还要提交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品,对其职业观、就业观和走进社会意义重大。

    第四,以工学结合和创新创业为主要载体,培养企业公民。学校通过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顶岗实习四个环节,打造工学结合育人平台,同时还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培养中国公民。课堂上,通过开设《国学》《民俗风情》等传统经典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课堂外,通过社会主义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升旗展演等,将“六维公民”培养目标融入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第六,以“世界日”活动为主要载体,培养世界公民。学校选取了“世界读书日”“世界微笑日”等18个世界主题节日作为典型代表,通过各个系部、班级和学生的参与,每一个节日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主动性、感受性的体验式教育。

    再其次,构建“六民”教育多维评价体系。

    显性课程的评价标准包括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效果的评价,属于刚性评价,一般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测评,且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类测评,由各系组织,教务部统筹。而隐性课程以活动为主,一般不作刚性测评,只对课程实施的效果作柔性评价,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比如校内影响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反馈的效果等,选择适合具体各门课程的评价方式。

 

                                                 

                                           作者:钟立明(惠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