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外延双驱动 育人扶贫两相融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育院校建设成果纪实


发布时间:2016-11-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3年11月,学院被确定为四川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育院校建设单位。学院确立了立足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就业老区、建设老区、发展老区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打造护理等五个重点专业(群),推进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整体提升学院人才培养水平的培育建设总体目标。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学院形成了“植根老区、面向秦巴、对接产业、服务民生”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市政府部门主导成立了川东职教联盟,吸纳了区域内职业院校、行业企业70余家成员单位,在联盟指导下,成立9个企业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人才共培共育。建成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模式,学院与6所医院建成了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在学院指导下,医院在内涵建设、医护人员培训、硬件建设、学生见习(跟班实习)等方面开展了合作,逐步缓解秦巴山区“就医难”问题。建成卫生科技教育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并开展乡镇、社区医院急救知识、医疗礼仪培训、送医送药、免费义诊等活动。建成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平台,共建畜牧兽医教学做一体化基地,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双循环,与涉农企业合作成立现代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委员会,开展技术咨询,组队开展科技赶场,提高居民脱贫致富能力。建成校地(园)合作平台,成立达州市光机电研究所、达州市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共同制定对接产业发展教学计划,与企业开展人员互聘互派、交叉任职,青年教师走进生产一线,邀请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建成普职融通合作平台,成立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20所中职学校共建优质生源基地,与30余所学校共建教育实习基地,与职高共建教育精准扶贫示范基地,不断探索普职融通模式。成立巴渠实用艺术研发传播中心,依托该中心建立芝麻设计工作室,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聘为学院客座教授,主导巴渠工匠工作室建设,设立非物质文化展示厅。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学院坚持“立足老区、校企协同、学做结合”的原则,形成了形式多样、各有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专业构建“院校融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与医院专家共同制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教学。畜牧兽医专业构建“326”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3个阶段递进,交叉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饲、养、繁、医、防、检6项职业岗位技能。临床医学专业构建1+1X+1P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行业标准、执业标准要求,实施1年理论学习、1年专业学习及医院见习、1年毕业实习模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构建“校园合作、学做结合、德能双馨”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岗位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突显“三艺、三讲、三作”技能课程体系特色。机电一体化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目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突出订单培养。

    服务社会扶贫奔康

    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度、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进一步增强。

    建成扶贫开发基地,建立职教扶贫示范基地,成立校企合作产业扶贫专家工作站,建立无公害蔬菜种植、药材种植、生猪养殖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成立中药应用研究学会。强化扶智教育培训,开发综合实训校本教材,开展乡村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300余人次、医院护理员培训200余人次、煤矿作业人员急救技能训练培训400余人次、村民义诊1000余人次、乡镇居民健康检查800余人次。依托平台服务区域发展,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四川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达州市煤矿安全培训中心等平台,开展信息化安全培训1000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400余人次、煤矿从业人员培训1000余人次、道路运输驾驶员培训3000余人次、继续教育服务培训6000余人次。

    师资素质持续提升

    学院坚持外引内培,专兼结合的专业团队建设思路,制定实施师资引培规划,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实施教学团队锻造工程。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修订完善《教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硕博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实施办法》《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等制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双师教学团队壮大,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专兼职教师比进一步优化,引进硕博研究生20名、送培教授14名、聘请客座教授10名、培养教学名师20名、专业带头人24名、骨干教师43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91%。系统培训提升整体水平,精心选拔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国内名校合作举办培训班,邀请知名职教专家来院讲学。教学科研能力明显增强,示范建设以来,主持完成省级精品课程6门,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3项,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36篇;出版著作、教材179部;获得专利2项,获奖专著9部。专业建设协同发展,学院将原有的6系4部调整为9系4部,新增设医学影像检验系、建筑工程系、公共事务管理系,增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口腔医学技术、城镇规划等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会计电算化专业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软件技术两个专业成功申报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教育教学条件大改观

    增扩实习、实践条件,投入100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实训室4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3538.89万元,实验仪器增加到2351台,与医院、企业、园区等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至179家,实践教学课时比重50.5%。新校区建设初具规模,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850亩,总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工程建筑总投资11.4亿元,预计入住全日制学生12000人。目前,南区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00名师生顺利搬迁入驻,东区平场工作已经完成,北区平场工作全面展开,预计2017年底全面建成。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打造课程中心、教学中心、考试中心、学习中心、教学评估中心,新建多媒体教室144个、多媒体课件制作室3个,建设实时教学互动系统2个、微格实验室1个,建成实时监控系统,引进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期刊、读秀学术搜索等数字资源20TB。

    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全面、协调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完善育人保障体系,实行院系二级管理,进一步明确院系两级责、权、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人事改革、财务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度,推进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精细化建设。构建“五位一体”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校内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中心,社会评价多元参与,家长、合作单位、三方评价机构建言献策、集思广益。育人硕果累累,学生获得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甲组美术作品一等奖等荣誉。据麦可思公司报告,学院2014届毕业生总体知识和能力满足度为87%,毕业生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均有较大程度提升。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四川卫视》《四川教育网》《达州电视台》《达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学院报道800余次,建设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三年来,学院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度、与地方政府部门的依存度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达州职院人正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进取的锐气,奋力把学院建设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民生改善不可替代、特色鲜明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