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平:最是文化能育人


发布时间:2016-11-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育人,是所有高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知识育人,大家一贯很重视;能力育人,是职业院校的优势;思政课程和思政工作育人,这些年始终在加强和改进。但仅这几方面还不够,还应全面倡导和推进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是一种更高层次和境界的育人。

文化是大学之魂。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发展的基本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其标志是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校园风气。人们看一所学校,或评价一所学校,更多的是看和评价它由表及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越深厚,越能打动人,越具有持久影响力,这样的学校才越具有开创和引领时代、社会风气之先的地位,其培养的学生也越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责任和能力。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虽然都对校园文化建设做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对照文化育人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一个不算太高的水平。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出发,现阶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应着力解决在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吃苦精神、良好作风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年学生,这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关键是要深入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政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政工作,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促进思政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政工作与改革开放火热实践更紧密结合。实践最生动,实践最有说服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且有说服力的案例。要鼓励和促进教师更多、更及时地联系实际,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和思政工作。还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师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省情,增进与党和人民的感情。要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着重让学生在感悟先人和前辈的苦难和辉煌中,深化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从而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二是大力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这应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追求。什么是工匠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持续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这里面包含着敬业、负责、执著、精益求精等多重内涵。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及技能人才,企业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拥有一定的岗位技能,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随着企业和社会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对后者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素养的最好体现。我们许多企业产品品质与先进国家有差距,并不是因为技术、装备不如人,关键是我们的职业素养与别人比有很大差距。工匠精神培养不够,是高职高专院校亟需补上的短板。培养工匠精神,本质上是文化问题,我们应从文化层面进行总体思考和设计。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工匠精神导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树立工匠精神指引,在课程安排上充实工匠精神内容,在组织管理上严格工匠精神要求,在教育宣传上营造工匠精神氛围。我们应以无处不在的工匠精神及文化追求,滋润和培养学生树立起牢固的工匠精神。

三是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有两大方向性原则需要把握好。首先,要紧紧围绕育人展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必须为育人服务,不能片面追求大广场、大草坪、大展馆、大雕塑。校园文化环境应以师生为本,从有利于师生学习、生活出发,着眼于育人需要,进行布局、规划和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应多增加一些企业文化元素,理想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应是既像企业又不像企业。像企业,因它有企业之“神”;不像企业,因它并不完全具备企业之“形”。其次,要使师生成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体。项目设计应力求多形式让师生参与,各类环境装点则可直接交给师生去做。各类学生社团应成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生力军,充实内容,完善形式,提高品质,使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历练自己、培养自己的重要舞台。

四是用心建设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伴读者、引导者。要使学生理想信念坚定,首先教师要理想信念坚定;要使学生拥有社会责任感,首先教师要拥有社会责任感;要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精神,首先教师要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秉持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政治上多培养教师,在事业上多帮助教师,在生活上多关心教师。建立健全教师政治学习制度,让广大教师多从主渠道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了解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件,了解社会民众的真实情况。拓宽教师的专业发展通道,办好教师发展学校,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制度,增加教师访学交流深造机会。改进教师评价,推进各类教育资源包括收入分配更好地向一线教师倾斜,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关心学生、教书育人、学校发展上,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推进改革的过程,要重点研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形成学校、二级院系和教师不同层面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同时,探索推动课程、学分制等改革,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也要务求尽快全面落地。(作者刘希平,系浙江省教育厅原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