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16-05-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6月30日第6期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征

王文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广东深圳518055)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与内涵的不断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不断增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已成为共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经酝酿提出、思想论争与初步实践、普遍实践与体系构建等阶段,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面不断积累经验,现已逐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历史发展;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15)06-0073-07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Basic Features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Wen-tao

(Division of Students'Affairs,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connotation improv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requi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which made it the shared understanding tha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ould be the breakthrough to cultivating th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In the recent 15 years,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ienced the periods of blueprint,i-deological argument and initial practice,and extensive practice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operation,it formulated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which could satisfy the students’development deman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historical develop-went;basic feature

    199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历经20年发展后,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显现。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吸收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提出在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并在部分院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高职教育作为另外一条高等教育脉络,其文化素质教育从最初的模仿开始,历经各种论争,经过近15年的探索实践,现已初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

    1.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

    在起步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举措,培养技术过硬的熟练工人和各种实用人才。这一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单纯的就业为导向,以向学生传授实用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谋生和就业的手段)为主要内容,课程体系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没有给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留出时间和空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确认,高职教育也开始进入文化素质教育的视野之中。《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2000年,教育部开始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要求“大胆借鉴世界各发达国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大力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并将“高职高专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改革、建设和研究与实践”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出,足以显示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认同和对掌握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相关信息的需要。同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上述计划的实施和文件的出台,不仅重新定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基本劳动者”到“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也说明国家对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基本的设想,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建设与改革由此开始起步。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及高职院校的教师开始关注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人点,探讨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条件与思路,并提出了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初步看法。如有的学者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对转变高职教育观念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要转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1-2];还有学者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现方法提出了建议[3]。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提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初步概念,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虽然较大一部分研究是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来反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毕竟开启了高职教育一个新的视界。但在这一阶段,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还未涉及,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也相对不足,对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更多还停留在基础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开展等方面,显然还处在比较感性的认识阶段。

    2.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论争与初步实践(2000至2009年)

    200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一个具有转折性和标志性意义的文件,不但明确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同时指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国家层面对高职院校实践中技术和就业至上、忽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逻辑进行了审视和重新定位,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200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五年三个重要文件的发布,标志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将成为今后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7年4月,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召开。会议发表了《关于向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发出进一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倡议书》,提出“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各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探索”。《倡议书》同时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成立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校际组织,以加强对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统筹、规划与指导,推动全国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努力开创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局面”。[4]这一事件的酝酿、发生,充分体现了部分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已经从被动接受发展到了自发推动的阶段。2008年底,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改组成立,被非正式地赋予了指导和协调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使命。

    这一阶段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逐步明确,作用不断显现,但与中央文件精神相适应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仍相对缺乏,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也不够充分,呈现出政府主导、文件先行、实践落后的显著特点。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量少面窄。在国家文件指导和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加紧建设的氛围影响下,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思考如何结合实际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如将文化素质教育列人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开设文化选修课,举办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等。这一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依然停留在形式上,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还比较片面。即便是举办了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也依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学校基本上是基础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不必担心办学生计问题,这符合当时高职教育的基本状况,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经费较为紧张,基础建设任务繁重,还无暇顾及内涵建设等深层次的人才培养问题。

    (2)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处于梳理和论争过程。一批学者对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对于在高职院校如何推进素质教育,以及是否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并没有达成共识。部分学者提出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认为通识教育能够抑制职业教育的过分功利化,能够给予职业技能培训以目标与方向,提升高职教育的品位。[5-6]部分学者则认为高职院校应开展促进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以改变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非专业知识浅薄,以及过度重视专业技能教育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丰富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目的。[7-9]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强调除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外,也要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文化育人思想开始萌芽[10-12],而且这批学者当中不乏从通识教育转向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者。

   (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从2005年开始,一些高职院校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了相关研讨活动,并致力于推动在该委员会下设高职高专分会,在高等学校体系框架内组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专家组织,以加强对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统筹、规划与协调、指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诉求未能实现,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官方组织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即便是2008年在教育部高教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主导下改组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因其大部分精力用于开展文化和教育两大类专业的相关建设工作,同时因其相当一部分专家更多地关注于专业领域的研究,而对文化素质教育涉足不多,导致该委员会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相关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由于理论的缺失与实践的不足,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从而使得各高职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上各自为政、零星探索,难以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合力。

    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普遍实践与体系构建阶段(2010年至现今)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3]2011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以上内容的阐述,进一步确立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明晰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关键作用。

    2011年底,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共同策划下,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首届全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召开,论坛倡导成立了“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致力于搭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民间平台,以倡导、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校园文化品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后,该协作会协同2012年成立的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每年都举办一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以推动高职文化素质教的发展。由此,高职院校也开始以高度的自觉意识积极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进人了一个普及推广的新阶段。其具体表现如下:

    (1)努力构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经过近15年的探索实践,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路径,以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岗位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得到了深人的探讨。在中国知网上以“文化素质教育”并含“高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相当于之前研究成果的总和,可见业界对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研究成果开始集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专家学者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开始着力探寻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体系构建,经过这一时期的积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内容包括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系构建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这其中以体系构建最为关键,不少学者从理论的高度,从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成人的角度,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内涵进行了梳理,并在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如俞步松等人从“做强高职教育”的角度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深人的阐述[14];刘洪一、周建松等人则针对这一阶段人们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进行了澄清,并提出了实现路径[15-16]

    (2}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组织与制度建设日益完善。继“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成立后,教育部根据实际需要,于2012年12月发文成立了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定位该组织为针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研究、咨询、服务的专家组织,以期对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与管理。这一组织的成立,结束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长期以来缺少官方组织和权威研究机构的尴尬局面,但相比代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其成立整整晚了15年。该组织成立后,通过建章立制、策划活动、开展研究,逐步推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化。同时,“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也在该委员会指导下,协同各高职院校成功举办了以“融合·创新·特色”(2012年)、“立德树人的高职实践”(2013年)、“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与文化育人深化发展”(2014年)为主题的三届高端论坛。

    (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普遍开展。这一时期,随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不断明晰,一大批高职院校开始深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尤其以江浙地区和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为甚,其实践既体现了共性也彰显了特色,并开展了各自的理论反思,形成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江浙地区,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立体化、多方位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17],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从文化素质教育对人才质量提升的角度进行了反思[18],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构建了其文化素质教育体系[19],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则立足行业,探  索具有交通文化特色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20]在广东,广州地区的高职院校开始关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实现方式[2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则从文化素质教育系统设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实施路径与方法等方面,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构建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实践[22]。可见,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已逐步成为高职院校追求内涵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自觉实践。

二、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如上所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资源、修业年限等方面必然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借鉴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经验的同时,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发展特征。总结近年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现已初步显露出了以下基本特征。

    1.职业性

    高职教育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手段,使其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突出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职业性特征。

    (1)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更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品德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职业道德是高职院校学生走向岗位、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之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从事各行各业一线的基础性工作,最初都可能面临工作岗位环境不佳、岗位任务强度大、工资待遇不理想等困扰,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缺乏敬业精神和爱岗意识,往往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难以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做出一番事业了。

    (2)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更重视学生职业习惯的培养。高职院校提倡对接职业岗位开展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也都是按照生产要求进行装配,以便于学生能够尽早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职业习惯,才能较好地实现与岗位对接。在目前的操作模式中,高职院校通过实训课程中职业习惯的训练和课外实践活动、选修课程中职业规范的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遵守制度规范、形成岗位安全意识和积极追求产品卓越等职业习惯。

    (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更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无疑是与企业衔接最紧密的教育主体,企业对富有职业精神的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推动下,为实现毕业生无缝对接工作岗位,企业规范、企业文化开始走进高职院校校园,与校园文化逐步融合,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职业理想、认知、态度和责任等作为学生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日益渗透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知道,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最终目标都是要帮助学生养成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职业精神是其中应有之义。因此,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意识养成为重点,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以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为载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强化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

    2.实践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因其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数占据总课时数的40%-50%而彰显出鲜明的实践性特色。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更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所在,实践活动也深受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应利用这些优势,以恰当的方式融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实践能力以及探索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参加工作后必备的素质之一。对于未来从事一线工作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动手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精神则需要学生养成大胆细心,敢于实践,善于思考的品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应善于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

    3.嵌入性

    (1)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鼻祖墨子,就强调“兼相爱,交相利”,希望人们有心系社稷兼爱天下的情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关怀,从“爱”到“义”要求学技者要关心社会进而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在从业过程中得到精神升华。同时,高职教育因其技术性的特点,学科背景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专业的强调,这给高职教育细化技术领域带来了可能,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植入创造了平台。在2014年高职院校的招生专业中,我们不难发现诸如古建筑技术、古玩艺术品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鉴定与修复、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历史文化旅游等专业和方向,这些专业和方向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必然会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特定阶段的文化,了解传统的形成过程,从而保护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如今,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社会建设者的重任,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理应保留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注重其熏陶与植入,在课程设置及校园文明建设中予以积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指出文化传承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应将其植根在当代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是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2)嵌入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发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起步与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十年左右的差距。高职院校的先行者们摸着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石头过河,从顶层设计到基本实施中都大量借鉴和吸收了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华,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也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设计模板。高职院校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质发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既能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热情,又能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在借鉴中的快速发展。

    (3)嵌入工业文明、企业文化的源流中发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因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衔接和贴近一线岗位的技术训练,而深受工业文明、企业文化源流的影响。工业文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产生,它带来了经济的增长、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改变世界的力量背后是社会文明,可以说是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工业文明延续至今,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祟尚改革创新的价值理念。这种文化意识中所体现的作为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对多元文化理解的意识、行为规范等,将通过渗透、熏陶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内化为自身修养。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观念、  价值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的注人,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体验虚拟或真实的企业环境,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和职业生涯,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缩短学生与职业岗位的距离,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而且,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企业文化,在当下都传递着创新发展的气息,这一切都要归结于创新型人才的不断聚集。高职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完善其创新性思维,帮助其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其观察能力、想象力和知识面。

    4.多元性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多元性,体现在高职文化与区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上,这一特性体现了其开放包容的特点。

    (1)高职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高职院校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的优秀文化资源,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与校园文化不断融合,将区域文化融人课程、校园文化活动、课外实践等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之中,有助于学生熟悉区域文化及风土人情,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地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2)高职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为行业所举办,而且高职院校举办的专业深深扎根在行业之中。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如金融文化、船政文化、交通文化、建筑文化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顺利进人某一行业,就必须适应这个行业的文化。

      (3)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高职院校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的订单式和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制以及传统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高职院校深人研究并推动企业文化进人专业教育之中,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5.灵活性

      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学生修业年限的特点,使得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具有灵活性。一方面,从专业布局上来讲,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通常依据市场需求而定,单个学校开设的专业门类一般不多,在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面就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校要灵活调整不同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这一点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依学科布局而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从学生修业年限上来讲,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般修业年限是四到五年,而高职院校学生只有两到三年,并且其中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需要学生顶岗实习,剩下的时间也  被大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据,没有太多的课时能拿出来专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开拓更加多样化的实践途径以便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要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应对时间上的欠缺,如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的时间,将文化素质教育较多地寓于专业教育和日常教育之中,体现出较高的灵活性。

总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应当结合教育实际,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依托,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业文明、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要素,按照人才培养规律、职业教育规律,科学构建满足学生需求、符合教育规律、具有职教特色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秦都雍,孙丽华.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J].平原大学学报,1999,(4):73-75.

[2]陈桃源.浅谈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9):38-39.

[3]曾文斗.夯实基础着眼创新一一浅议“高职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9):49-52.

[4]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隆重召开[EB/OL]. (2007-08-14),  http://www. tech. net, cn/web/articleview. aspx? id=13746&cata_id=N004.

[5]陈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7,(3):87-91.

[6]柴福洪.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3):22-24.

[7]袁蕾.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人文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2);6-7.

[8]何锐连.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发展[J].教育研究,2006,(5):82-85.

[9]王来柱.浅谈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5):153-154.

[10]谢根生,等.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7):106-107.

[11]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课题组.试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l-3.

[12]刘洪一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54-57.

[13]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      OL].(2010-02-28).http://edu. sina. com. cn/zt/ edughgy/

[14]俞步松.“做强高等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哲学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 2010,(4): 87-89.

[15]刘洪一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1,(2):68-71.

[16]周建松,邹宏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J].中国高等教育,2012,(8):44-46.

[17]周建松.高职院校立体化、多方位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52-160.

[18]俞步松.关于高职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职教论坛,2012,(34):20-23.

[19]朱爱胜.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知”与“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4.

[20]贾俐俐.有效渗透找准突破构建交通特色高职文化育人体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素质教育谈[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0-14.

[21]刘楚佳.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基于广州市高职院校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11,(5);127-132.

[22]刘洪一,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封一.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I4XJY21)

作者简介:王文涛(1978-),男,河南扶沟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从事文化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