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方式不改,项目教学只是“换汤不换药”


发布时间:2016-03-2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许多职业院校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开发出一批项目化课程及教材,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该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具备了物质条件,学校教师和管理层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是,改革不同于搬砖砌墙,不是花了力气就会有成效,而是需要耐心调研和精心设计,制定方案比实施方案更为关键。其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就是:许多职业院校的项目化教学仍在传统教学组织方式下进行,以原来的教学班为教学单位,由一名教师指导几十名学生,与项目化教学要求完全不符。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招生计划、财务预算、师资配备、教室布置、基础课教学等,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学组织者还不懂得如何改变教学的组织方式,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教学组织方式需要改革。在教学改革研究中,很多人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上,对教学组织方式有所忽视。事实上,多数职业院校都是照搬照抄政策文件,或者模仿其他院校的做法,不能根据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改革设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种状态显然不能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职教改革必须走向更深层次。

    为了确保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组织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应该围绕调研发现的问题科学设计改革方案,实现教学改革的精准发力。

    一是明确教学改革目标。毋庸置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目标。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需要找到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和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有的专业可以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有的专业就不可能。职业院校应该以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必非得等政府发了文件才改革,也不能按着一个套路生搬硬套,更不能仅仅给别人摆个样子。改革是为了提高质量,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只是让政府推着走,没有学校的具体目标、专业的具体目标、课程的具体目标,文件说什么就改什么,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如同一个只吃药不养护的病人,药效很难发挥出来,即使病愈也会再次复发。

    二是全面设计改革内容。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教练式的专业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基础课程教师队伍是人员条件,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物质基础。除此之外,改革的成功还有赖于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其中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改革内容。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和并行课程编排方式,效率高成本低;而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学,需要配备更多的教师,通常一个项目组只有十几名学生,教学效率低而成本高,这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教学方式改革与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两个轮子,既需要有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又需要有教学管理创新能力的教学组织者。

    三是选择合理的改革路径。改革是探索新的路径,不能依靠原有的经验,更不能凭主观喜好。职教改革就是在认识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使已经偏离轨道的车轮再回到正确轨道上来。从我国职业院校的实际来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是一种诱致性改革,任何强制措施都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职业院校在改革设计中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建立起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减少模式转换的时间;二是搭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平台,在招生、师资、预算、场所、设备等各方面都形成支撑改革的管理制度体系。

    (作者:崔发周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