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围绕“一体两翼”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内涵 持续发挥高职院校在福建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先锋作用


发布时间:2015-09-0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福建省信息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央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兑现,为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支撑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做出了积极有力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视察时的教育谈话,指出教育要注重政治属性、要注重均衡发展,强调“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更让所有教育工作者倍受鼓舞。

      立足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改革势不可挡、发展迫在眉睫,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抓住机遇,敢于担当、趁势而上,积极围绕“一体两翼”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内涵(即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体,以“建设现代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体系”为两翼)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持续发挥高职院校在福建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先锋作用。

    一、高职院校要注重发挥在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层次中的主体功能。

    (一)突出企业引导,加快以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学校办学中的“双主体”地位。在改革中,要搭建平台,着力吸引企业参与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来,积极建立和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校企

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五个共同育人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使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突出行业指导,加快推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高职院校离不开行业的指导。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和建立“脱钩划转”后行业部门与自身办学的新型指导关系,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一是要推进产教融合办学,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通过整合实训资源,与行业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与企业共建教师实践基地等方式,推动校企人才流通,使高职院校发展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二是加快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高职院校要紧贴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结合我省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专业规范建设和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我省产业门类的紧密对接;三是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行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指导教育教学和开展质量评价等契机,根据行业内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突出集团办学,全力推动政行校企紧密型办学体制机

制改革。

    探索“集群发展”,高职院校要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多元杠杆作用,推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学校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把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纽带,促进职教集团在学校推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方面发挥重要带动作用,实现人才培养衔接和办学资源在集团内能共建共享。同时,要积极推进已有“松散型”职教集团向“紧密型”方向转型,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六个主体各自功用,以“持股”的方式组建或改革职教集团,以资金、设备、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培训资源等方式“入股”,使成员单位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做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

    (四)突出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指导和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现代职业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创新创业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积极围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六项重点任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时,要充分运用好“闽十六条” 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注重培养高职创客空间,建设以科研团队、技术创新服务团队为主体、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养成的众创空间。

    (五)突出信息改革,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具有大数据素养的

人才。

    一是高职院校要立足省情,坚持捕捉信息时代变革对职业教育发展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主动对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福建省关于<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等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要切实针对和符合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的要求,做好人才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前端设计;二是高职院校要尽快建设、调整符合“互联网+”要求的相关制度标准,包括校园建设标准、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把“互联网+”带来的新要求充分反映到教学和管理的过程、流程中;三是要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的水平,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提高各专业学生适应“互联网+”的职业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高职院校要突出发挥现代职业培训服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左翼功能。

高职院校要明确在开展职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把提高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突出高职教育服务行业、产业、企业职业培训的功能,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兼具差异化的现代职业培训体系。

    一是积极主动开展市场需求调研,提高高职院校与福建省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切度和对接度,重点面向与自身办学关联度较高的行业、产业、企业,拓展新成长劳动力适应性技能培训、企业在岗劳动力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移劳动力储备性培训等为主体的“三大培训计划”。同时,同步完善劳动者接受学习和培训的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从夯实

劳动者技能素养的基准面出发,持续推进企业、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二是提高开展职工职工继续教育的能力和质量。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需求,提供职工继续教育课程资源订制服务;合作开发或购买企业培训资源,发挥自身汇聚和整合企业、社会培训资源的平台作用,并推进职工继续教育优质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同时,要大力促进专任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的身份融合,创设条件让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培训、技术研发等活动,使其能够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从而持续推动培训工作的能力和质量。

    三、高职院校要突出发挥高职教育科研与技术服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右翼功能。

高职院校要积极培育适应产业动态调整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对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性,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让“老树”嫁接职业教育的元素开出“新花”。

    一是整合优化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资源,高职院校可用于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的设备、设施先进,基础条件优势明显,在人力资源上,高职称、高素质、双师型的人才集中,学科丰富,容易集结学院各方面优势组成科研团队、技术服务团队。在空间、时间上进行集中与整合,最终形成强化资源共享、促进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团队建设、组织校企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联合创新平台。

    二是形成科技服务优势群体,借助多方面、多领域力量联合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打造具有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和应用技术领域特点的、由校企业两方面技术人员共同构成的,以专业(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青年骨干教师核心力量的科技服务型群体。促进教师与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同步提

高,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并最终实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直接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建设,与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共同开展和承担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并针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技术诊断,推动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实现协同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共建企业大学、培训中心,共建兼具生产和教学功能的实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

    作者: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陈瑞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