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尊严

刘兰明


发布时间:2015-02-1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作者:刘兰明

   要:职业教育的尊严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实现及其身份角色认同。当前职业教育尊严缺失主要表现在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及薪资待遇低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取向影响、长期历史发展积累薄弱以及当前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及其实现不尽如意、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等。职业教育尊严主要来源于自身竞争力的强大与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由此,不仅需要社会文化建设进行正确价值导向、国家政策系统支持及相应制度安排,同时,还需要职业教育在保障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尊严存在。

关键词:职业教育;尊严;缺失;重塑

 

  一、职业教育尊严的内涵

  尊严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其初始含义是指人的高贵、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尊严对不同个体来说是不同而独特的,是“我之为我”的特殊标志,具有差异性、主观性和相对性。尊严来源于自尊和他尊。即尊严不仅来源于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来自他方的认可和尊重[1]。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格存在,其尊严就是职业教育 “高贵、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 的地位及身份认同,具有差异性、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同于其他社会系统,表现为职业教育尊严的独特性。即职业教育尊严存在表现为职业教育在与其他类型教育和社会系统交往过程中拥有独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与其功能定位相应的在社会系统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及由此延伸的为实现其功能定位而赋予的公平竞争及发展的机会、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条件,并通过自身持续努力最终赢得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及参与者的社会自豪感。

  什么是有尊严的职业教育,具体来说有4个方面:①在社会与人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不可或缺。职业教育从人的不同智能类型出发,促进技术技能成长和整体素质提升,实现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在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升级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创造多样化教育选择机会,培养学生安身立命的本领,为保障就业、改善民生提供服务和支持,可以实现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人人有尊严。③职业教育传承先进技术技能,直接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通过技术传承与创新,实现技术进步的个体存在,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④职业教育实现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然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职业教育创造着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提升了社会主体价值,其功能价值彰显了其尊严存在。

  二、职业教育尊严缺失及其表现

  职业教育尊严集中反映在其吸引力和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尊严的缺失主要有3个表现:

  1.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尊严的基石,是职业教育获得自尊的源泉之一。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首先表现为职业教育对其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和对职业教育从业者尤其是教师的吸引力。中等职业教育由顶峰时期的年招生800多万学生下降到不足300万,占高中阶段教育总人数的比例直线下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整体好于中职教育,但也问题频发,大有步中职教育后尘之趋向。职业教育对教师吸引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招到真正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优秀人才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难以吸引大学优秀毕业生,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更是不愿到职业院校工作。不仅如此,还存在职业院校优秀教师流失的现象。

  2. 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即职业教育得到其他教育类型及各种社会支持系统的认可和尊重的程度,是职业教育他尊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获得尊严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体现在职业教育从业者的职业声望不高,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发展空间小。职业教育从业者的职业声望不仅是获得社会支持的条件和机会,而且决定了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自豪感。职业声望不仅体现在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程度,还体现在其他成员的认可与尊重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尊重,要落实在实际行为支持和从业者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但现实中职业教育是目前国内各种类型教育中声望最低的。职业教育不仅由于职业声望低造成发展机会的丧失,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限制了其参与者的发展空间、社会经济发展还无法支撑和满足大规模职业教育对发展空间的巨大需求。

  3. 职业院校毕业生薪资待遇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主要是按受教育程度或年限来确定职业人的薪资水平。同时,对技术技能型职业准入门槛的实质降低,造成高学历者低就业竞争,也抢夺了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就业机会,唯学历论造成其职场的挫败感,其尊严也无从谈起。

  职业教育吸引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薪资待遇唯学历论三者互为因果,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内在动力与外在环境的恶性循环:即职业教育从发展伊始就是断头教育、补偿教育,其贡献和价值就被人们怀疑和忽略,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发展还无法满足人们对其功能定位的历史期待,形成了恶性循环。职业教育在此机制强化下,无自尊的资本也无他尊的环境,造成职业教育尊严不在。

  三、 职业教育尊严缺失的症结

  当前职业教育又如何摆脱、如何破解职业教育尊严获得的恶性循环,实现职业教育尊严的可持续获得与尊严的彰显?为此需要回到历史经纬和社会背景中去探寻其尊严缺失的深层原因,从实践中找到创新道路的灵感与突破的机遇。

  1. 职业教育历史积累薄弱。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积累薄弱,尚未形成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需求环境及有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历史上“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等传统价值取向深入人心,职业教育长期未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肯定与认同。职业教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从属地位,没有形成尊重技术人才的社会文化传统。其次,我国社会经济结构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适应技术进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环境。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缓慢,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小,对劳动者技术技能要求不高。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只有近百年的历史积淀,发展积累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 国家政策重视不足,定位不明确。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不足,定位不明确,直接体现在当前职业教育制度环境不完善,政策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可执行性,以致职业教育发展历经挫折,发展过程左右摇摆。首先,政策连贯性不足,缺乏一以贯之的连续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几经周折,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执政者分别秉承不同发展思想,提出各自不同改革思路,发展目标、路径、模式变化频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不一、内涵各异。其次,政策系统性不够,缺乏配套,导致政策一致性、稳定性不足。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的发展经验,在对待某些具体的问题上,指导方向不明,发展思路不清,政出多门,缺乏统一周全的政策,致使政策出台朝令夕改,左右摇摆,甚至前后撞车,使政策的执行者难以适从。最后,政策落实难,口惠而实不至。大量政策只是在进行公文传递,没有落到实处,不能解决发展实践面临的具体问题。

  3. 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仅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路径的顺畅沟通实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教育需求。而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职业教育变成断头教育、低层次教育、单一教育、补偿教育,直接造成其尊严不在。

  职业教育层次体系未贯通,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受限。在学历层次上,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尚未打通,在各年龄段不同教育类型的衔接上尚未实现自由转换,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尚未互联互促。当下职业教育在学历层次上仅为中职和高职,中职升高职及高职升本率低,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无法满足。

  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不清晰,在促进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方面还受诸多政策、环境限制,职业院校改革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当前职业院校权责不统一,办学自主权有待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尚不能自主确定办学定位,不能决定自身举办什么类型和水平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职业教育尊严的重塑

  (一)职业教育尊严的获得面临历史性机遇

  职业教育尊严来源于自身竞争力提升和社会文化价值认同。其中,社会需求决定其功能定位,是职业教育尊严存在的前提。当前职业教育尊严存在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重塑职业教育尊严面临着历史性机遇。

  1.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创造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技术的发展与产业的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大规模需求的社会环境已然形成。与此同时,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与受教育年限和质量却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为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传递出强烈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号。

  2.我国社会人口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社会人口形势变化,潜在危机日益显现,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当下我国劳动力绝对数量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日益放缓,劳动力年均新增数量日趋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劳动力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日益紧迫。

  3. 长期改革探索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实力,增加职业教育尊严存在的历史积累。职业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入,职业教育自身也在建设、改革、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积累及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职业教育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成就自我的社会贡献与历史担当中正在不断地转变人们传统价值观念,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逐步深化。

  (二)职业教育尊严存在的实现路径

  1. 国家政策先行,真正实现“管办评”分离。落实依法办学,实现管办评分离是关键。对职业院校真正实行“管办评”分离。第一,在“管”上,国家简政放权,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国内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举办,主要为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地方政府更能全面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全面了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及管理情况,更能全面感受职业院校办好与否对地方政府的利与弊。所以,在职业院校管理上应该重心下移,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分权管理的模式”,相信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与管理能力,让他们“责权利”充分统一起来。既防止学校管不好时向上推卸责任,也避免其有责无权难以作为。第二,在“办”上,落实职业院校依法办学。给学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在权责清晰一致的前提下,依法自主办学,通过改革创新,以办学特色和办学活动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赢得尊重。第三,在“评”上,教育部负责制定标准、评价奖惩。“标准”体现国家意志、体现整体质量、体现可持续性。依据标准对职业院校进行评价,符合标准方可继续办学,否则采取惩治措施直至停办。对评价较好的院校,国家财政资金予以奖励支持,发挥国家引导调节杠杆作用。通过组织评审、监督、社会第三方评价,不断提高其评价的公信力,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回应各方对职业教育诉求。引导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从长计议、脚踏实地办好职业教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职业教育的尊严存在。

  2. 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消除政策歧视是基础。

  第一,清理现实制度,消除政策歧视。为此,需要清理各种政策制度歧视,打通职业院校毕业生多元发展渠道,对各类教育毕业生一视同仁,消除对职业教育文凭的歧视,允许职业教育毕业生参加选调生、公务员等考试,创造全社会公平竞争的机会。

  第二,统筹规划,落实职普平等地位。在明确地方政府具体负责职业教育管理的前提下,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时,统筹谋划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与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改革考核方式,吸引考生踊跃报考。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尊重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核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本,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在体现和保持职业教育的平民性的同时,通过低廉、优质、高效的职业教育投入吸引心智更加成熟、学习更加突出、特点更加鲜明的天下英才并教育之,造就出更多更好的技惊天下的能工巧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中国制造强国梦、中国创造大国梦的早日实现。

  第四,改革用人制度,提高劳动者薪酬待遇。我国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约占一线劳动者的4%,远不及发达国家50%的水平,与此相应,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日本的4%、德国的5%。缺乏尊严的职业教育造成的技术技能人才短缺,使我国产品市场抽查合格率仅为70%。与此同时,与我国工人工资长期低水平徘徊不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三大汽车厂装配线工作年薪15万美元远超身处白宫的白领10万美元的工资待遇[2]。因此,必须改革唯学历的用人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形成“尊重劳动,同工同酬”的用人机制,给劳动以尊严,同时强化就业准入制度,还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

  3. 深化体制改革,实现职教体系再造是保障。建立各类人才成长立交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建立从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有效衔接和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各类人才的多元发展和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

  (三)学校积极推进,努力实现优质特色发展

  1. 理念先导,凸显职教特性本质。转变观念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教学在遵循学校组织和学科发展逻辑的同时,更应关注企业需求与技能形成,着眼于学校与企业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的互动对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追求当下个人成长与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共融。基于职业教育的“跨界”特性,确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质量特色为核心、以开放融合为途径、以社会评价为标准”的办学理念。

  2. 标准对接,多维构建职教体系。在理念变革的前提下,将“专业对接产业”作为突破职业教育“跨界”特性的着力点,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形成动态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着力抓好 “重点专业引领工程”和“特色专业支撑工程”,将行业企业要求纳入专业标准、根据技术发展趋势更新课程标准、依据人才市场需求构建多元评价标准、把握国际职教发展脉搏,通过本土化策略,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标准体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 机制创新,铺就职教成长之路。在专业动态调整,实现五个对接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有特色的成长机制及建设机制,并推动机制之间的联动协同,最终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机制的生成及优化。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将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作为内涵发展重点推进。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深化职教特色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建设,夯实职教成长之基。

  4. 特色发展,确立职教尊严存在。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跨界”特性,不断深入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持续推进产业与专业间的标准对接、着力创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持续凝聚办学优势及特色,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努力建设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国际知名的职业院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最终确立职业教育的尊严,实现职业教育的尊严存在。

(刘兰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北京 100042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人的尊严与教育的尊严[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

2 刘兰明.办有尊严的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J.管理观察,2013(11).

 

On the Dign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Lanming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 Beijing  100042

 

  Abstract: The dign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social status and the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eing noble, dignified, sacred is adequately identified and realized. Less attraction, lower social recognition and poor pay lead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lack of dignity. Several reasons are discussed: traditional assumption “scholars have access to official career” dominates the trend of values;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highly develope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functions have not been satisfactorily identified and realized currentl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has not been formed yet etc. Dign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inly comes from its own accelerating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creasing acceptance of social mainstream values. Therefore, it not only needs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national policy supporting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arrangement, but also needs its ow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e of running a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autonomously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own attractiveness,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Only in this way, the exist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nity can be realized.

  Key word: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nity; insufficiency; reconstr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