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园一同起跑:质量+客源逐渐拉开差距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老板,一段时间后,有些人会成为领头羊,有些人则更适合为别人提供服务


发布时间:2012-07-1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记者 王培莲 中国青年报

    从河南、山东跑市场回来,东北袜业园的女大学生董秒又忙得不可开交,“今年袜业不太景气,出去探下行情,准备调整生产品种”。跑市场、找客源,董秒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从2009年9月创业至今,董秒已积累了30多家固定客户。企业规模从最初10台袜机发展到现在的68台,厂房面积由340平方米扩大到1000平方米,年销售额达720多万元,成为东北袜业园108户大学生创业企业中拥有袜机最多、孵化速度最快的一拨中的一员。

    刚创业,“需要有人拉一把”

    2008年,从吉林体育学院毕业后,董秒做了一年“朝九晚五”的工作。有着男孩子性格的她,一心寻思着“做点买卖”,可以“不受约束,自由发挥”,董秒说这是受了多年经商的父亲影响。

    2009年3月,通过网络,董秒得知吉林省辽源市东北袜业园招收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并可为其提供20万~3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及10台袜机。她和其他30多人成为园区第一期大学生创业者。

    园区安排了6个月的理论及实践培训,培训后要通过笔试和面试,才能最终确定是否可以入园进行创业。董秒记得当时去参观园区内一些有规模的企业时,老板们都毫不隐晦地传授些生意经给他们。2009年9月,分配厂房,10月初,袜业园为每名创业者配备10台袜机。30多名大学毕业生经营起了自己的袜厂。

    2009年大学毕业的江西姑娘吴月和男友也慕名前来。“在园区里创业,比直接面向社会好一些”,园区里的大学生创业者普遍觉得,“买卖越聚堆儿越好做”,“创业初期,有人拉一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质量+客源逐渐拉开差距

    看似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着同样的孵化政策,半年之内,同一拨入园的大学生创业者便拉开了差距:发展较好的已早先一步脱离孵化阶段。东北袜业园副总经理黄霞分析:差距是必然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老板,一段时间后,有些人会成为领头羊,有些人则更适合为别人提供服务。

    当了两年多老板的董秒说起如何经营企业已头头是道。董秒介绍,旺季时,各家袜厂大都能接到不错的订单,彼此之间的竞争也不明显,而每年6~7月淡季时,各袜厂的质量和客源便可见分晓。

    2009年11月,董秒的袜厂正式开始生产。11月末,董秒就带上几十双样品袜子去黑龙江跑市场。刚开始时董秒甚至不知道该向谁推销袜子,在批发市场蹲守了一天,才弄清谁是批发商、该如何发货。虽然刚生产的袜子质量还远不如成熟企业,但董秒用真诚赢得了第一个客户:预订1万双袜子。

    2010年7月,园区来了位韩国客商,要找一家大学生企业合作,生产的袜子销往日本。“日单的袜子质量要求最高”,园区里几家大学生企业尝试生产,但都未成功,韩国客商给了董秒3天时限生产样品。当晚董秒便与工人一道数起针脚,熬到凌晨1点,第二天又召集技工一起研究,不断调试机器,共打了30多次样品。第三天,韩国客商验收时,竖起了大拇指。至今,董秒与韩国厂商合作近两年,每一批订单都在6万双左右。

    东北袜业园业务部工作人员介绍,2009年第一批入园的大学生中,董秒的袜厂规模最大。其他大学生创业者企业的袜机规模从12台到60台不等,还有少量第一批入园的企业至今仍处于孵化阶段。

    2007年大学毕业的蔚实是第二批入园的大学生,2009年年末正式开始经营袜厂。学计算机专业的蔚实选择“小而精”——由于机器数量少,专一做男袜。一直打“质量牌”的蔚实近来感到了明显竞争,“虽然质量好,但因机器太少,一段时间只能集中生产一种花色的袜子,满足不了客户需要,很多订单流失了”。

    在维护客户方面,蔚实选择一个月随机打几通电话,“打多了别人会烦”。跑市场时,只有当场定下来要与其合作的客户,蔚实才会联系,有很多意向客户因此流失了。看到同一批其他入园企业成长,蔚实也会着急,但他“不敢轻易冒险,输不起”。

    园区业务部工作人员韩旭介绍,从2009年至今,离开袜业园的大学生创业者据不完全统计有5人,短则生产几个月,长则已生产一年时间,因为“承受不住创业的辛苦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相比入园前几批次的企业早已脱离孵化期,蔚实的袜厂发展缓慢,与其不敢轻易扩大规模、客源有限不无关系。

    创业大学生如何选择创业园

    园区里百名大学生的创业经历,在吉林管理学院教授、曾经创办实业的周柏翔看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创业,更像是为大型企业做外包服务。

    周柏翔认为,大学生创业相对比较盲目,能够把一个项目坚持多久自身都很难说得清。东北袜业园有成型的创业项目,比较容易上手,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周柏翔建议,大学生创业更重要的是在创业中得到全方位的锤炼,选择大多数人都可做的项目,得到的锻炼会很有限。但对于没有专业特长和特别爱好、自身也找不到适合的创业路子的大学生,入驻项目及配套措施齐备的创业园,是比较好的选择。

    对于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自己带项目入园是较好的。但大学生初创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社会及园区能给予切实的帮助。比如某大学生团队是技术型,不懂企业运行的商业模式,园区最好能为其对症下药。但周柏翔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全国各类大学生创业园的配套服务做到位的并不多,多数创业园仅限于政策、场地和资金的支持。

    团队和项目是创业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资金相对容易解决。刚入园的大学生企业,像刚出生的婴儿,要有一个喂奶的过程,周柏翔呼吁创业园针对创业者的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