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中国年轻一代缺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11-10-10 浏览量:

    【美国CNBC电视台网站10月3日文章】题:中国的创新多亏美国的教育(作者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肖恩·赖因)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维韦克·瓦德瓦最近的一篇专栏文章《我们对中国真正需要担心的东西》(见本报9月29日第15版——本报注)掀起波澜。瓦德瓦根据过去6年来对中国的经常性访问得出结论认为,毕业于这个国家大学的下一代人求知若渴,具有创新精神,并且准备与硅谷的顶尖人才展开竞争。

   瓦德瓦以熊尚文和李开复这样准备作出改变世界的创新之举的精英人才为例。李开复是原谷歌中国区总裁,他在北京创办了自己的孵化器“创新工厂”。熊尚文则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

    瓦德瓦高估了中国的才能,却低估了中国的教育体制所面临的问题。这一体制妨碍了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阶层的崛起。

    熊尚文和李开复没有上中国的大学,而是去了常青藤大学。李开复是在美国长大的台湾人,而熊尚文在香港长大。进一步审视还可以看出,技术领域的顶尖中国企业家实际上大多都在美国上过学。

    在过去30年间,在海外求学的中国人超过100万,其中仅有大约30%重返中国,这是因为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陈旧过时。在一个全球化的商业世界里,这一体制已无法让人们进行分析性和创造性思维。

    瓦德瓦还错误地高估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动力。他认为,他们与上一代人不一样,他们愿意去冒险,不再想在枯燥乏味的旧式国有企业或者跨国公司工作。他得出结论认为,他们希望在创业公司工作。

    研究结果却相反。去年,我的公司对数百名毕业于一流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采访。结果发现,最吸引人的就业岗位是在像中国移动和国家电网这样的国有企业。这些公司的利润和综合工薪正在激增,工作时间朝九晚五。那么,这些年轻人的冒险精神又何在呢?

    如今,太多的年轻人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父母宠坏了。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放轻松,一碰到麻烦就会逃避。许多人受不了批评,也无法迎接挑战。

    正如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高级主管对我所说:“只要我们批评他们或者让他们加班,他们就会辞职、哭泣或者生闷气。”正因如此,中国年轻人5年里换5个工作是家常便饭,他们跳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薪水,还因为他们不想努力工作。

    世界上的一些最伟大的商业头脑是在中国。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房地产这样的部门所吸引,因为这些部门利润高,而风险相对小。对他们而言,有太多的果实唾手可得,无需具有创新精神。随着中国的经济走向成熟,就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但只要教育体制仍然守旧僵化,年轻人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有勇气有毅力,这一切就不大可能很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