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强国建设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1-1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6日 第 10 版)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前者集中体现于国家的丰富人力资源和厚实的人力资本,具体表现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高水平的整体国民素质和人才队伍。后者则体现于国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逐步达成,具体表现为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的安居乐业与自我实现。这二者辩证地统一于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国民素质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人民生活幸福,都有赖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及其对人的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明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既是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对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主要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专章内容承上启下,贯穿于所有各项任务当中,包括党的建设中干部队伍的教育培养。而且,在与科技和人才的关系当中,教育被放在了首位,强调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即以教育强国建设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如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已经明确了目标,作出了总体部署。着眼于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21世纪中叶的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目标,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笔者提出两个维度的思考和建议:

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国计民生持续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当中首次提出的,在未来一个时期的贯彻落实中:一是要按照二十大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要求,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快进行中国式教育强国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建设,形成一套统合了科学决策、学术研究、大众交流的中国特色教育改革发展理论;二是要系统性地解决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实现在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上的突破。比如产学研结合的深化过程中,高校科研和企业生产之间有效衔接的内在转化机制与外在功能性、条件性、资源性支持体系的有效协同。比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特殊的教育培养举措在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依据矛盾,以及培养过程的纵向贯通与衔接。再比如家校社共育推进中,各主体的职责边界、运行机制和激励制度问题;三是要建立健全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经费投入与使用保障体系,提升教育投入的整体效能。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提升教育经费投入的社会参与度,健全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本意识,推动实施教育成本的调查研究,支撑教育改革的相关决策。研究建立教育领域绩效评价体系,系统性实施教育重大项目计划的评估。

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坐标,发挥全球教育发展的中国力量。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影响力一方面源于内在教育综合实力和卓越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国际交流形成的广泛的美誉度及其在世界范围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程度。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还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升国际影响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面向未来,要精心打造数字化教育的中国模式。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战略机遇,基于领先的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的应用,加快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与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终身学习和学校教育的数字化形态、智慧化模式;同时,依法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思想、理论体系、道路模式走上世界舞台。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制定和实施全球教育发展战略,提升参与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

(作者:杨小敏,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