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三个“适应”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发布时间:2022-10-2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24日06版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大事。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其中的“适应不适应”,与思政课能否适应新时代特征、适应现实生活和适应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

着力点:适应新时代特征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课题,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思政课只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不断增强时代感、针对性、亲和力。

当前,思政课教师应善于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问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讲深、讲透、讲活,把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伟大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把蕴含其中的中国故事、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讲深、讲透、讲活。

思政课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时代印记。社会主义五百年运动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新中国七十多年发展史和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大思政课”空间和平台,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大思政课”现实素材和案例。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丰富时代内涵、鲜红时代印记、精彩时代故事、深刻时代道理,既构成了丰富的时代大课堂,也为现实中的思政小课堂提供了鲜活素材。

首都北京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也是许多重大党史事件发生的地方。北大红楼、李大钊烈士陵园、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等一系列红色场馆、红色基地,都是现实生活中能够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巨大热情的生动素材和经典教材。要把首都的红色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打造具有新时代内涵的红色资源链,把蕴含其中的“故事”和“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青年大学生在切身体验和现实感悟中,精准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主线,深刻感悟新中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弄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

切入点:适应现实生活

日前,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大思政课不仅仅是课堂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更重要的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深度融合,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课堂灌输和现实启发的有机结合。当前,高校已经越来越紧密地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联系、交融,青年大学生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现实问题的关切、关注也较之以往有了明显变化。

思政课应当注重“引进来”。及时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鲜活要素融入思政课堂,建立丰富的现实生活“案例库”,善于给学生讲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小故事”,讲述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小变化”,通过讲故事、谈变化深刻阐述蕴含其中的“大道理”“硬道理”。

思政课还要及时“走出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现实、走进社会,走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一线,在田间地头、社区乡镇、企业厂矿、场馆基地,开好、讲好思政课,让青年大学生直观、全面、深刻地体验和感悟蕴含其中的中国共产党故事、改革开放故事,特别是新时代故事,从而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落脚点:适应大学生成长

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讲,思政课能否真正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作用,能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关键在于思政课能否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思政课应注重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引导功能,教育和引导学生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透过复杂现象看本质、通过繁杂表象看实质,明辨是非曲直、真假黑白、善恶美丑,在涉及原则、立场、道路、方向等重大问题上,不迷糊、不含糊、不动摇、不跑偏。

思政课应指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现事物本质、分析问题实质、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客观、准确、深刻地认识和评价百年党史进程中的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观点、言论,应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和关注,把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热点、社会焦点问题、现实重大事件中所蕴含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青年大学生答现实之疑、解思想之惑。

同时,思政课教学还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通过互动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智能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打造智慧课堂,努力使思政课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高校党委应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认识并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把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政治任务、重要使命,理直气壮地把思政课办好、办强,努力交出一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优异答卷。

(作者:赵锋,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