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院谱好三部曲 助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2-07-22 浏览量:

人才队伍是“双高校”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脉的关键。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聚焦五权改革、创新培养机制,汇聚领军人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才支撑作用进一步突显,初步形成了人才集聚高地,为学院“双高校”建设和职教高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滨州乃至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谱好五权下放“政策曲”,释放干事创业活力

以分类评价为核心,自主实施职称评聘。出台职称评聘办法,分系列、分类型制定职称评价标准;畅通职称评聘渠道,近两年300余名教师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1人通过博士后直通车渠道晋升教授;将教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权限下放至各教学单位,教授平均年领由2020年之前的54.8岁下降至47.9岁。

以目标考核为引领,自主确定薪酬分配。制定完善《滨州职业学院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建立起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规定,注重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绩效,持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核定各院各部门社会培训奖励性工资总量,完成基本任务指标的,净收入的50%作为该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超出基本任务指标以上部分,净收入的90%作为该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

以激发创新为目的,自主处置成果收益。制定出台教科研项目间接费用以及绩效发放管理办法,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用于教师劳动报酬,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转让费,项目实施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一年度。近两年,获市级及以上科创平台3个,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86项,获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195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4000余万元。

谱好培养机制“创新曲”,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教师成长标准。参照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将教师成长阶段分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专家五个发展阶段,分阶段制定教师成长发展标准。制定双师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工作经历、参与生产研发、承担横向课题、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等方面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近年来,100余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来院授课,500余名教师到企业研修锻炼,实现了校企岗位互通、人员互聘和双向流动,700余名教师取得双师资格。

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构建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教学名师成长梯队。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学历学位攀登,名师养成、研修锻炼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工匠大师养成等工程,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实践教学能力、职业能力、技能技艺传承、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能力等培养。近年来,获评滨州市十佳专业带头人3人,滨州市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技师3人。

创新教师培养工作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专职负责教师师德教育和考核;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专职负责教师成长标准制定,负责教师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师德考核,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价;负责全院教职工培训、研修锻炼和教师队伍建设考核。建立教师成长培养培训保障基金,用于教职工参加省培国培、国(境)外培训、国内外访学,近几年国外访学10余人,国内访学30人。

谱好领军人才“汇聚曲”,助推区域发展合力

帮练内功,培育高层次人才。出台《博士培养管理办法》《教师自我发展诊断与改进实施办法》等制度,鼓励教职工攻读非全日制博士学位。近年来,20余名教师到马来西亚斯特雅大学等境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9名教师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万人计划”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建成职教名师工作室5个,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4门。

引才聚智,自主招聘人才。按照“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原则,引进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不设限”引进高技能人才,聘任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和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专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聘为学院专业领军人才和大师名匠。近年来引进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123人;引进13名省级首席技师、10名高技能人才,建成省级平台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8个,博士研究中心8个。

示范引领,领军人才作用凸显。依托落户学院的各类科创平台,对接联系63家中小微企业,为裕航合金、健源食品、绳网产业等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0余项,每年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推广科技成果近百项。其中黄河三角洲生物工程研发中心博士团队,综合处理发酵改善棉籽饼粕营养效价研究项目,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超临界萃取碱蓬黄酮类物质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创新了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累计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600余万元。数字建造协同创新滨州市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团队,进行桥梁大型刚箱梁、刚桁梁及钢模板基建物资设计与加工创新,将设计模版推广到中铁集团,为企业新增年销售收入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