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浮雕非遗工坊,“一核四链”培育匠人


发布时间:2022-07-10 浏览量:

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草浮雕非遗工坊“传统技艺”与“当代文创”融入非遗文化,基于“以师带徒”模式的现代学徒制在这里实践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在这里深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质量在这里提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这里传承。2016年,学校将通草浮雕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聘请通草浮雕第五代传承人陈军入驻,并成立了通草浮雕技能大师工作室,集艺术展示、教学教研、产品研发、文化交流于一体,形成了传承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环环相扣的非遗工作坊。

一株通草灌木,蝶变非遗浮雕画

图片 1.jpg

唐代本草学著作《本草拾遗》中有记载,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通草是一种中药材,其色泽洁白如玉,有不蛀不褪色等特点。通草画19世纪兴盛于广州十三行附近,是在通草茎髓切割而成的薄片上作的水彩画,以通草作画的技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陈军从1974年起,一直致力于通草花和通草浮雕的研发,在传承老一辈技艺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的保持通草自然天成的色泽,在制作技艺上博采众长,制作出的通草浮雕画栩栩如生,自然天成,色泽丰富,典雅高贵,画中的花鸟、山水、人物既有国画的写意,也有工笔的神韵。通草浮雕作品先后参加过海内外工艺美术展览30多次,获国家级金奖10余项、国家专利3项。

图片 2.jpg


陈军的通草浮雕代表作在2009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2010年入选上海世博会,同年,邮政总局和国家权威部门联合为通草浮雕发行邮票。连续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作品被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藏。2015年,被认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草浮雕”以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使命,已成为濮阳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而陈军老师则凭借精湛的通草浮雕技艺,被评为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濮阳大工匠”。

传承匠人心,笔刀架起文化交流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触非遗艺术、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非遗传承人、拓展非遗产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美育教育,学校依托通草浮雕这一工艺美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多措并举,从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六个方面发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浮雕艺术的交流展示平台窗口,构筑校内外艺术交流示范点,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为培育濮职院新时代匠人注入文化力量。2021年,学校获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22年,学校获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图片 4.jpg

图片 3.jpg

在课程建设上,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通草浮雕选修课,开课第一学期选课人数达200人。立项校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将传统工艺美术列入艺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二课堂中,“通草浮雕”大学生社团、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以展演+实践的形式,加强对传承项目的推介和传播,传习通草浮雕的制作技艺,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在科研项目中,围绕通草浮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教研之余,加强高校校际间、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社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交流,共享建设成果。正如他所言:“让一门技艺焕发生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创新、要融入当下。”

聚焦产业链,工坊奏响乡村振兴曲

通草在陈军眼中是做浮雕画的原料,由于通草纸洁白玉润、质轻细腻,以它作画200年仍能不霉不蛀、色彩如初,深受画师喜爱。但通草作为一味中药材,价格并不低。高昂的成本价,变成了通草画画师和工艺美术家们的痛点。为了解决通草浮雕工坊自身的创作、教研资金投入问题,工作坊下沉到通草产业链的前端,将通草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造通草“种、产、销、画”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濮阳地区的气候和土质比较适合种植通草,且通草是一种粗放管理型灌木,种植风险低、利润高。工作坊与当地农户合作建立通草种植基地,传授种植技术。收获的通草既满足了工作坊的原材料供应,又降低了通草浮雕制作成本,多余的原材料还可以作为药材销售给医药公司,提高了农民收入。

通草浮雕非遗工坊开启了校企合作培训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共谋发展的新模式,推动通草浮雕技艺水平向更深远方向发展。学校持续关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发展,不断加大工坊建设的投入力度,助力工作坊提质增效,办出特色,打响品牌,探索工作坊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实现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通讯员:魏汉武 吴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