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气韵生动”构建美育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2-06-1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2年6月14日09版

在南齐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中,“气韵生动”居于首位,成为中国美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不同专业学生,打造“气韵生动”通识课程,以传统“气韵”审美为中轴,分设十二讲,囊括音乐、舞蹈、书法等主题,多专业、多维度、多视角具象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传统文化致敬,做传统文化的知音。

一线贯通,多学科协同育人

“气韵生动”通识课程立足大美育观,以传统文化为引线,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形成了立体化的美育模式,为学生搭建了全方位的传统文化平台,实现了多学科协调育人。

课程将高理论架构与低教学起点相结合,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将学科知识进行简化,在“茉莉花何以香遍世界”“国画是怎么‘写’出来的”“《三国演义》主题曲在唱什么”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中,引领学生在感中思、思中悟、悟中化,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识美、品美的美学发现之路上共同走向尚美目标。

课程从古玉体温中透析中国传统审美的人文意涵,在篆刻的线条疏密中编织古人的雅趣情志,通过轻装知识架构、重视审美感受的方式,将审美知识的习得融入审美方法的获取中,引导学生触碰美、发现美、审视美、爱上美、传承美、创造美。

模式创新,构建美育教学范式

“气韵生动”通识课程采取“1+n”协同授课的方式,每一个主题的学习都配备一名主讲和数名助讲,主讲和助讲有时是同领域教师间的相互补充,有时是不同领域教师间的思想碰撞,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某一个传统美学命题。这样的授课方式,也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广度、深度和温度。比如在“茉莉花何以香飘世界”一讲中,除了主讲教授外,还配备了两名教授进行助讲,帮助学生品味民族音乐的旋律之美,保证了课程呈现的丰富性。

“气韵生动”通识课程的教学采用了访谈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观察古玉、欣赏篆刻、解读古画、拆解斗拱的交流访谈与观点表达中,达成对传统美学与中国文化生命模式的自主建构。

学校在“气韵生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还特别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以问题勾勒主题,在问题中穿插大量的经典故事,以故事编织情境,引领学生在对“物象”的思考中理解其所构筑的“意象”世界,塑造学生的审美观与审美力。

活化成果,形成美育课程生态

该课在教学过程中动态调整课程,配套教材与相关资源边讲授边建库,将教学成果固化,实现课程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

“气韵生动”课程目前已完成视频制作,上线课程平台,承担校际教学需求。网络美育载体的开发,提高了传统美育课程的开放程度,可以使美育成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美育课程创新形式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可能。

“气韵生动”通识课程还衍生出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围绕通识课程所组织的“非遗”传承系列活动。把传统文化传承与第二课堂对接,将体验式、感受式的教学模式融入活动,完善施教过程,丰富课程生态。

该课程立足传统文化、依托现代网络,完成了传统审美的当代呈现与传承。其在美育领域所开创的新模式、提出的新理念、做出的新实践,引发了美育教学的新变革,也为高校美育课程提供了新选择。

(作者:沈滨凯 汪珍,单位: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