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新职教法,激活人才培养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2-06-08 浏览量: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新《职业教育法》完成了较大的修改,它回应着社会关切,承载着新的发展希望,带着诸多亮点及突破。这部法律的价值至关重要,是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宝贵经验的一次集中升华,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必将推动职业教育进入“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尊重时代需求、顺应时代需要。这次《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有两大背景:一是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主题,二是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为此,如何实现我国劳动力市场从低技能均衡转向高技能均衡,如何有效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也事关我国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

围绕新《职业教育法》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面对的关键问题,着眼未来发展,职业院校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是要在特色发展基础上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新《职业教育法》不仅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内涵、定位和属性,更是以法律形式提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增强适应性”凸显了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职业院校要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特色化发展为基点,紧贴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灵活性、适应性、前瞻性为原则,着力优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重组具有内在关联的专业,打破原有专业所在二级院系的界限,支撑跨院系跨专业的专业群建设及特色化发展载体建设,创新跨院系、跨专业、跨班级的课程教学与管理机制,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支持服务实现路径,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精准培养社会建设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要在面向市场化办学的前提下加速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新《职业教育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更加明确地融入办学主体、实施过程、保障机制等规定当中,随着相关政策措施和实践探索的深入,势必逐渐有效破解职业教育一度面临的“一头热一头冷”“校企两张皮”等问题。职业院校要加速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径,政企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现代产业学院等,搭建产教对接实体化运行平台,促进面向产业发展的区域优质职教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实施校企协同一体化育人新机制,推进校企双元全过程育人。同时,基于产教融合,大力推动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建设,在“跨融结合”中持续推进教学组织形态变革和办学资源共享,实现要素全方位融合多方协同,探索具有社会适应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新路径。

三是要在夯实“双师型”队伍建设上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新《职业教育法》新增专章就“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受教育者”作出规定,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培训”。师资队伍既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资源”,更是彰显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关键力量和控制因素。职业院校要直面教师能力素养存在诸多不足,着力破解不能适应产教融合发展趋势、技术技能水平与企业发展要求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要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原则、以“双师”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训体系,健全“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动态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要坚持以教材改革为基础、以教法改革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强化德技并修,全面强化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工作。

四是要在构建全面依法治校格局中优化现代化院校治理模式。新《职业教育法》切实反映了职业教育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需求,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依法治理提供了遵循,不仅对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做了更加清晰的刻画,也从“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育人”等方面为职业教育打好了“地基”。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抓住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实施一揽子改革攻坚计划。要以章程为核心,围绕“三教”改革、产教融合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精准靶向施策,制定出台推动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打造的制度体系建设。要以改革为推动,坚持问题导向,找到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和短板,推进全局性、基础性、牵引性的改革任务,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职业教育未来可期,新《职业教育法》不仅将串起职业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也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政策制度进一步优化、协同。当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构筑“类型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道阻且长、任重道远。多元参与主体尤其是各职业院校,理应主动深化改革,积极开展探索,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培养新动能,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协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办学。

(作者:南旭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