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三部曲闯出“广西模式”


发布时间:2022-05-16 浏览量: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是2022年教育部信息化标杆校建设单位,并于2021年获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培训基地”认证、同年获广西首批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近年来,学校开发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项、自治区级资源库4项、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4门;牵头组建中国-东盟边境联盟课程平台,面向东盟国家发布标准国际化课程;“物流管理”教学团队入选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这一系列荣誉的获取得益于学校13年来对“信息先行”目标治校、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及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孜孜不倦地探索。

时间回到2008年。那一年,为了改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落后地位,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广西启动了职教攻坚计划,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得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教师规模与数量的急剧增加与教师专业化高水平发展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成为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突出问题。

在此情形下,学校以勇于挑战,敢于探索和担当的精神,在广西区教育厅领导下,依托广西高等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专业委员会,积极发挥理事长单位作用,整合广西高职院校资源,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省域共生、标准引领、四步提升”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三部曲”,树立了广职样板,闯出了“广西模式”。

机制破题:从“分散”到“整合”的战略思维

都说“万事开头难”。面对广西区域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资源呈现出有限且分散、各高校各自为政、稀缺优质资源共享度差,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在高职院校间发展不均衡,制约了省域水平的整体提升的现象。

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如何打破广西单个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力量有限的窘境,是破解难题的关键。经过调研和走访,学校最终将建立“省域统筹机制”作为破解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难题的先手棋。

为此,在广西区教育厅通过整合“政、校、行、企”资源,成立广西高等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开始牵头着手组建这一统筹机制。机制统筹了“政、校、行、企”四方力量,通过联合教育行业知名企事业单位,协同省内多所高职院校,共同开展评审标准共同研究、教师共同培育、优秀作品共享、专业资源库共建等系列活动。优质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行业企业的技术支持,有效搭建“政、校、行、企”间的“共建、共育、共研、共享”桥梁,实现优质校带动一般校、落后校,让每所院校都能找到了自己发展的坐标定位,让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形成了政府领导、专委会主导、院校主体、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省域统筹机制。

标准引领:“盲从”到“标杆”的创立之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直以来都被兵家奉为制胜圭臬。但纵观整个广西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情况却不那么令人乐观。因为没有符合广西具体情况的本土化标准,参照系不明晰,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时容易盲从其他标准,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目标虚化,师资培养缺乏有效抓手和统一规范。制订本土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标准,确立能力提升规范成为了“抓住牛鼻子”的关键一步。 

在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英国等国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框架,立足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理论与发展出发,以意识与态度、基础与技能、教学实践、职业实践、研究与发展五维度为保障的“四层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在学校的组织统筹下应运而出。

所谓的四层级是指从“信息化教学新手-信息化教学骨干-信息化教学能手-信息化领军人物”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标准的确立实现了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定量测量和描述,从而利用测量结果界定特定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所处的层级。

标准框架一经确立就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牵头开发并制定了《智慧教室建设标准》等3个标准,设计了《混合式线上线下课程认定标准》等3个信息化教学规范,制定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等8个赛项的系列评审指标集,形成了一套涵盖“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信息化课程建设标准、信息化比赛评审标准”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教学应用的系列标准,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

路径提升:“青铜”到“王者”的晋级之路

培育有了机制、有了标准,但落到实处的仍然是“如何做”的问题。广西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培养模式单一、精准化程度不高,缺乏针对性和“千人一面”的情况,成为了广西范围内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实现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只“拦路虎”。

古人云:“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的确,培育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也需要“因材施教”。

如何为“信息化教学新手-信息化教学骨干-信息化教学能手-信息化领军人物”四层级教师打通他们的晋级之路,学校发挥广西高等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全国首批职业院校信息化培训基地的优势,以“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精准分析与施策”理念作为破题关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徒一师、传帮带”、“标准引领、贯标培训”、“一系一坊、同伴互助”和“教赛融合、强化提升”四步提升培养方式,以“转型-规范-熟练-强化”的培养路径实现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精确分析与施策。

信息化教学新手培养则以导师制为抓手,通过“传帮带”方式培养信息化教学新手。刚刚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新进教师与具备一定资历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以自愿方式确定“师徒”关系后,师徒间通过开展混合式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听课等形式定制符合学徒个性化需求的专属培养方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实现“传帮带”。新手则在通过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课程说课等多方面的考核合格后方能“出师”,实现了新进教师的角色转换,使其快速成长为信息化教学的新手。

相对于新手,信息化教学骨干的塑造过程则是将“规范”贯穿于始终的典范。首先,以培训项目为载体,以信息化专题报告、混合式“金课”等措施构建了“校、企、行”三方联动的培训机制。培训过程中,则通过搭建培训平台、开发培训课程,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信息化课程建设标准与信息化比赛评审标准进行专项培训,形成了“标准引领、平台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贯标培养模式,促进信息化教学新手向教学骨干的转变。

“一系一坊”则是打造信息化教学能手的摇篮。以系(部)为单位成立信息化教学工作坊,实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同伴互助学习计划。坊内成员在坊主带领下,通过定期组织教学沙龙、同行互评听课、优秀案例经验分享等活动,构建多样化的同伴互助学习模式。依托国家级精品共享资源课建设项目,利用泛雅超星等平台开展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教师信息化教学特长与个体优势,形成“项目贯穿、角色交替、平台支撑”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坊同伴互助的运行机制。

“教-赛-教”的螺旋式教赛融合机制很好地回应了信息化教学领军人物的培养标准。依托“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三级大赛体系,教师从实际教学项目中遴选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优秀案例或成果参加大赛。通过对参赛作品的反复研磨,力求将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开发、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与评价“四对接”大赛评审指标,从信息化教学意识、技能、实践、反思与改进等五个维度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综合运用与强化提升,进一步推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应用创新,使教师历练成信息化教学的领军人物。

截止2021年,广西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能力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55项,获奖总数170项,总成绩位居西南第1名、全国第8名,连续5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优秀组织奖”、“最佳进步奖”。 其中,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2018年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作品总数15项,成绩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3名。

在学校主导下,这一旨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广西模式”三部曲已奏出完美和旋。目前,共发表论文31篇,其中北大核心12篇、EI收录1篇;打造了一批国家级信息化样板校、4个示范校、6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开发了6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门国家级精品共享资源课;5个国家级典型案例、15个省级典型案例在省内外86所职业院校进行了推广应用。为此,教育部有关领导曾指出:“广西在教学能力中取得的成功,是中西部崛起的典范案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邓洪燕)